引言

闻诊,是指医生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来诊察疾病的方法。颇受历代医家重视,素有“闻而知之谓之圣”的说法。”本博文是 《中医诊断》 博文系列的 第三篇,若想详细了解请点击 首篇博文

graph TB
    A[闻诊] --> B[听声音]
    A[闻诊] --> C[嗅气味]

1. 听声音

1. 语声

中医闻诊通过分析患者发声的强弱、高低、清浊、连续性等特征,结合异常声响(如呻吟、惊呼),综合判断正气盛衰、邪气性质及病情轻重:

  1. 正气强弱:
    • 实证/热证(阳盛气实):声音高亢洪亮、连续有力,提示功能亢奋。
    • 虚证/寒证(气血不足):声音低微细弱、断续懒言,提示功能衰退。
  2. 邪气性质:
    • 外感风寒、湿浊等实邪阻滞气机,或痰湿壅肺等病理产物,会导致声音浊重、嘶哑等特征性改变。
  3. 脏腑关联:
    • 发声与肺、肾密切相关。肺主气司呼吸,为发声动力;肾为气之根,滋养咽喉。外邪犯肺或脏腑虚损(如肺气不足、肾精亏虚)均会影响声音。

1. 语声重浊

  • 特点:声音沉闷不清晰,似带鼻音。
  • 病因与病机:
    • 外感风寒束表,肺气不宣,鼻窍壅塞。
    • 湿浊内阻,气道不畅,声带振动受阻。

2. 音哑与失音

  • 特点:
    • 音哑:声音嘶哑;
    • 失音:完全无声(“语而无声”)。
  • 病因与病机:
    • 实证(新病):风寒/风热袭肺,或痰湿壅肺,肺失清肃(“金实不鸣”)。
    • 虚证(久病):肺气耗伤或阴虚火旺,咽喉失养(“金破不鸣”)。
    • 危重征象:久病突现嘶哑,提示脏气衰竭。
    • 特殊类型:妊娠失音(“子喑”),因胞胎压迫肾络,肾精不能上荣咽喉,分娩后自愈。

3. 呻吟

  • 特点:病痛难忍发出的痛苦哼哼声。
  • 病因与病机:
    • 新病呻吟:声音高亢有利,多属实证。
    • 久病呻吟:低声无力,多为虚证。

4. 惊呼

  • 特点:突然发出尖锐惊叫,伴惊恐或痛苦表情。
  • 病因与病机:
    • 小儿:多因突受惊恐,心神不宁;
    • 成人:常见于剧痛(如急腹症)、精神失常或极端惊恐。

2. 音言

中医通过分析患者语言表达、应答能力及吐字清晰度,判断心神状态与病变性质,核心逻辑如下:

  1. 心神主导语言:语言异常多反映心神受扰或失养,虚实病证可通过语言特征(强弱、连贯性、逻辑性)鉴别。
  2. 虚实辨证:
    • 实证:声音高亢、语无伦次或狂躁(邪热、痰火、瘀血扰乱心神);
    • 虚证:声低断续、重复模糊(脏气衰竭,心神失养)。
  3. 动静与病程:
    • 突发性语言错乱多属实证(如谵语、狂言);
    • 慢性语言障碍多属虚证或痰瘀阻滞(如郑声、独语、错语)。

1. 谵语

  • 特点: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
  • 病因病机:邪热内扰神明(外感热病、温病邪入心包、阳明腑实、痰热闭窍)。
  • 辨证:阳证、实证(《伤寒论》“实则谵语”)。

2. 郑声

  • 特点: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断续,声低模糊。
  • 病因病机:久病脏气衰竭,心神散乱。
  • 辨证:阴证、虚证(《伤寒论》“虚则郑声”),见于疾病晚期或危重症。

3. 独语

  • 特点:自言自语,喃喃不休,见人即止,内容不连贯。
  • 病因病机:心气不足(神失所养)或气郁痰阻(蒙蔽心神)。
  • 辨证:阴证,常见于癫病、郁病。

4. 错语

  • 特点:神志清楚但言语错乱,说后自知有误。
  • 病因病机:
    • 虚证:心气不足,神失所养(久病体虚、老年脏衰);
    • 实证:痰浊、瘀血、气郁阻滞心神。

5. 狂言

  • 特点:精神错乱,语无伦次,狂躁妄言(如骂詈不避亲疏)。
  • 病因病机:情志郁结化火,痰火互结,内扰神明。
  • 辨证:阳证、实证,见于狂病、伤寒蓄血证(《素问》称“神明之乱”)。

6. 语謇

  • 特点:神志清醒,思维正常,但语言不流利、吐字不清(常伴舌强)。
  • 病因病机:风痰阻络(中风先兆或后遗症);非病态口吃为习惯所致。
  • 鉴别:与失语(脑病致表达障碍)不同,语謇仅限发音不清。

3. 呼吸

中医通过观察呼吸的节奏、气息强弱、声响特点(如喘、哮、短气等),结合脏腑虚实与邪气性质,分析病情轻重及病机本质:

  1. 呼吸状态与形气关系:
    • 呼吸正常:形病气未病(病在表或轻浅)。
    • 呼吸异常:形气俱病(病位较深或病情较重)。
  2. 虚实辨证:
    • 实证:呼吸气粗急促(邪气壅滞,肺失宣降)。
    • 虚证:呼吸微弱徐缓(肺肾气虚,摄纳无力)。

1. 喘

  • 特点:呼吸困难,短促急迫,张口抬肩,难以平卧。
  • 分型与病机:
    • 实喘:
      • 表现:突发呼吸深长、声高息粗,呼出为快,脉实有力。
      • 病因:风寒袭肺、痰热壅肺、水气凌心射肺(肺气上逆)。
    • 虚喘:
      • 表现:病程缓慢,声低气短,动则加重,深吸为快,脉虚无力。
      • 病因:肺气不足、肺肾亏虚(气失摄纳)。

2. 哮

  • 特点:呼吸急促伴喉间哮鸣音,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 病机:痰饮内伏(宿根),外邪诱发(如寒湿、饮食生冷)。
  • 与喘的鉴别:
    • 喘:以气息急迫为主。
    • 哮:以喉中哮鸣为特征(“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

3. 短气

  • 特点:呼吸短促不续,气短不足以息(无抬肩、无痰鸣)。
  • 分型与病机:
    • 虚证:形瘦声低,元气亏虚(久病体弱)。
    • 实证:呼吸声粗,胸腹胀闷(痰饮、积滞、气滞血瘀)。

4. 少气

  • 特点:呼吸微弱声低,气少不足以息,言语无力(较“短气”更虚)。
  • 病机:久病劳损,肺肾气虚(元气大伤)。

5. 鼻鼾

  • 特点:睡眠或昏迷时鼻喉异响(气道不利)。
  • 分型与意义:
    • 生理性:无其他症状,常见于体胖、痰湿体质或睡姿不当。
    • 病理性:昏迷伴持续鼾声(高热神昏、中风入脏危候)。

4. 咳嗽

  • 特点:肺气上逆引发“咳-咳”声,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有声有痰为咳嗽。
  • 分型与病机:
    • 实证:
      • 咳声重浊:寒痰湿浊阻肺(痰白清稀,风寒袭肺)。
      • 咳声高亢:热邪犯肺(痰稠色黄,难咯)。
    • 虚证:咳声低微(肺气不足,久病耗伤)。
    • 特殊类型:
      • 顿咳(百日咳):阵发连续,鸡鸣样回声(风邪痰热搏结)。
      • 白喉咳:犬吠样咳,声嘶喉肿(疫毒攻喉)。
  • 古籍引述:《素问·咳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5. 呕吐

  • 特点:胃内容物上逆出口,有声有物为呕吐,有声无物为干呕,有物无声为吐。
  • 分型与病机:
    • 虚寒证:吐势缓、声低微、物清稀(脾胃阳虚)。
    • 实热证:吐势猛、声壮厉、物酸苦(邪热犯胃)。
    • 特殊类型:
      • 喷射状呕吐:热扰神明或脑病(急症)。
      • 伤食呕吐:酸腐食物(暴饮暴食)。
      • 胃反:朝食暮吐(脾胃阳虚)。
      • 水逆:饮后即吐(饮停胃中)。

6. 呃逆

  • 特点:胃气上逆致喉间短频“呃”声(打嗝)。
  • 分型与病机:
    • 实证:呃声高亢有力(寒/热客胃)。
    • 虚证:呃声低沉断续(胃气衰败,危候)。
    • 一过性呃逆:饮食刺激或感寒(胃气暂逆)。
  • 古籍引述:《形色外诊简摩》:“新病闻呃,非火即寒;久病闻呃,胃气欲绝。”

7. 嗳气

  • 特点:胃气上逆致长缓“饱嗝”声。
  • 分型与病机:
    • 实证:
      • 嗳气酸腐:宿食内停(脘腹胀满)。
      • 嗳声响亮:肝气犯胃(情志相关)。
    • 虚证:嗳声低沉无味(脾胃虚弱)。
    • 寒证:嗳气伴冷痛(寒邪犯胃或胃阳虚)。

8. 太息

  • 特点:情志抑郁时长吁短叹。
  • 病机: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多见于郁证)。

9. 喷嚏

  • 特点:肺气上逆致鼻中声响。
  • 分型与病机:
    • 表寒证:新病喷嚏伴寒热(外感风寒)。
    • 气虚/阳虚:反复喷嚏(易感风邪)。

10. 肠鸣

  • 特点:胃肠蠕动致腹中声响,正常低弱,异常显著。
  • 分型与病机:
    • 肠鸣增多:
      • 振水声:水饮停胃(非饮后持续)。
      • 虚寒肠鸣:饥寒加重(中气不足)。
      • 实邪肠鸣:高亢伴泄泻(风寒湿邪或饮食不洁)。
      • 肝脾不调:肠鸣腹痛泻后减(气机郁滞)。
    • 肠鸣稀少:
      • 实热/气滞:传导受阻(热蕴胃肠或肝脾郁结)。
      • 气虚/阴寒:传导无力(脾肺虚或寒凝)。
    • 肠鸣消失:腹胀拒按(肠痹/肠结危证)。

2. 嗅气味

中医通过嗅辨患者体味及病室气味,分析脏腑功能失调与邪气性质,核心逻辑如下:

  1. 气味与病性关系:
    • 实热证:气味酸腐臭秽(邪热壅滞,浊气外泄)。
    • 虚寒证:气味淡薄或微腥(阳气不足,代谢迟缓)。
  2. 气味来源:
    • 病体之气:直接反映局部病变(如口臭、痰腥)。
    • 病室之气:提示整体病情危重程度(如尸臭、尿臊)。

1. 病体之气

1. 口气

  • 特点与病机:
    • 口臭:口腔不洁、龋齿、便秘或消化不良。
    • 酸臭:食积胃肠(脘腹胀满,嗳腐吞酸)。
    • 臭秽:胃热炽盛(口燥舌红)。
    • 腐臭:内痈脓疡(如肺痈、牙疳)。

2. 汗气

  • 特点与病机:
    • 腥膻:风湿热邪久蕴皮肤(风温、湿温)。
    • 腥臭:瘟疫或暑热火毒炽盛。
    • 腋下臊臭:湿热内蕴(狐臭)。

3. 痰涕之气

  • 特点与病机:
    • 痰清稀无味:寒证(肺失温煦)。
    • 痰黄稠腥:肺热壅盛(如肺痈)。
    • 鼻渊浊涕:湿热上蒸鼻窍。
    • 清涕无味:外感风寒。

4. 呕吐物之气

  • 特点与病机:
    • 清稀无臭:胃寒(阳气不振)。
    • 酸腐臭秽:胃热或食积(未消化食物)。
    • 脓血腥臭:内痈(如胃痈)。

5. 排泄物之气

  • 大便:
    • 臭秽:肠中郁热。
    • 溏泄腥味:脾胃虚寒。
    • 败卵酸臭:伤食积滞。
  • 小便:
    • 臊臭:膀胱湿热。
    • 烂苹果味:消渴病晚期(酮症酸中毒)。
  • 经带:
    • 月经臭秽:血热。
    • 经血腥味:血寒。
    • 带下黄稠臭秽:湿热下注。
    • 带下清稀腥臭:寒湿内停。
    • 奇臭带下:警惕癌症(需进一步检查)。

2. 病室之气

  • 特点与病机:
    • 臭气触人:瘟疫毒邪外蒸(戴天章《广瘟疫论》:“瘟疫气从中蒸达于外”)。
    • 血腥味:失血证(如呕血、崩漏)。
    • 腐臭气:溃腐疮疡(如脱疽、痈疽溃烂)。
    • 尸臭:脏腑衰败(危重病候)。
    • 尿臊味:水肿晚期(肾气衰竭,溺毒内留)。
    • 烂苹果味:重症消渴(酮症昏迷)。
    • 蒜臭味:有机磷农药中毒(急救指征)。

结语

闻诊是中医四诊之一,通过听声音(语言、呼吸、咳嗽、呕吐等)与嗅气味(体味、分泌物、排泄物),辨别疾病虚实寒热。声音强弱反映正气盛衰(高亢为实热,低弱为虚寒);气味性质提示邪气特性(腐臭多实热,腥淡多虚寒),从而推断脏腑病机及病情轻重,辅助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