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凡以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寒热等作用为主,用于治疗伤寒邪在少阳、肝脾不和、寒热错杂的方剂,统称为和解剂。属于“八法”中之“和法”。和解剂原为治疗伤寒邪入少阳而设。少阳一脉,居于人体之半表半里,感邪之时既不宜发汗,又不宜吐下,唯有和解之法最为适宜。少阳之府为胆,胆与肝相表里,生理上相互联系,疾病时相互影响;且又常累及脾胃,致肝脾不和;若中气虚弱,寒热互结,又可致肠胃不和。故和解剂类方剂中,除和解少阳以治少阳病证外,还包括调和肝脾以治肝郁脾虚,肝脾不和证的方剂;调和寒热以治寒热互结,肠胃不和证的方剂。

和解剂

第一节 和解少阳剂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伤寒论》

【方歌】小柴胡汤和解方,半夏人参甘草藏,更用黄芩生姜枣,少阳为病此为良。


【组成】柴胡半斤(24g),黄芩三两(9g),人参三两(9g),半夏洗,半升(9g),甘草使炙,三两(9g),生姜切,三两(9g),大枣使擘,十二枚(4枚)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和解少阳。
【主治】

  1. 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
  2. 妇人中风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
  3. 疟疾、黄疸等病见少阳证者。

【附方】

  1. 柴胡桂枝干姜汤《伤寒论》
    • 组成及用法:柴胡24g,桂枝9g,干姜6g,瓜蒌根12g,黄芩9g,牡蛎6g,炙甘草6g。水煎去滓再煎,温服。
    • 功用:和解少阳,温化水饮。
    • 主治:伤寒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疟疾寒多微热。
  2.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伤寒论》
    • 组成及用法:柴胡12g,龙骨4.5g,黄芩4.5g,生姜4.5g,铅丹4.5g,人参4.5g,桂枝4.5g,茯苓4.5g,半夏6g,大黄6g,牡蛎4.5g,大枣2枚。水煎大黄后下。
    • 功用:和解少阳,通阳泻热,重镇安神。
    • 主治:少阳兼痰热扰心证,见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身重不可转侧。

【医案举例】

钱某,34岁。太阳中风汗多误治,引入少阳,寒热往来,口苦脉弦。与小柴胡汤去人参,加枳实、橘皮。服后寒热减半,继退柴胡、进黄芩,加天花粉调理而愈。(《吴鞠通医案》)

【加减法】

  • 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瓜蒌
  • 渴者:去半夏,加天花粉
  • 腹中痛:去黄芩,加芍药
  • 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
  • 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黄芩,加茯苓
  • 不渴外有微热:去人参,加桂枝
  • 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

【鉴别】

  • 小柴胡汤:纯少阳证
  • 柴胡桂枝干姜汤:兼寒饮内停
  •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兼痰热扰神

蒿芩清胆汤

蒿芩清胆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方歌】俞氏蒿芩清胆汤,陈皮半夏竹茹襄,赤苓枳壳兼碧玉,湿热轻宣此法良。


【组成】青蒿钱半至二钱(4.5-6g),黄芩钱半至三钱(4.5-9g),淡竹茹三钱(9g),半夏钱半(4.5g),陈皮三钱半(4.5g),茯苓三钱(9g),生枳壳钱半(4.5g),碧玉散使(滑石、甘草、青黛),三钱(9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主治】少阳湿热痰浊证。症见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膈闷,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而黏,胸胁胀痛,小便黄少,舌红苔腻,脉弦滑数。

【附方】

  1. 小柴胡汤《伤寒论》
    • 组成及用法:柴胡24g,黄芩9g,人参9g,半夏9g,甘草9g,生姜9g,大枣4枚。水煎去滓再煎。
    • 功用:和解少阳。
    • 主治: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
  2. 柴胡达原饮《重订通俗伤寒论》
    • 组成及用法:柴胡6g,黄芩6g,枳壳6g,桔梗3g,厚朴6g,青皮6g,草果2g,槟榔6g,荷叶梗15g,炙甘草2g。水煎服。
    • 功用:宣湿化痰,透达膜原。
    • 主治:痰湿阻于膜原证,胸膈痞满,心烦懊憹,间日发疟。

【医案举例】

某患者,寒热往来旬日,寒轻热重,呕恶痰涎,胸胁胀痛,舌红苔黄腻,脉弦滑。予蒿芩清胆汤三剂,寒热除,呕恶止。(《重订通俗伤寒论》医案选)

【加减法】

  • 湿热重:加茵陈、栀子
  • 呕吐甚:加代赭石、旋覆花
  • 胸胁痛甚:加郁金、川楝子
  • 痰热壅肺:加杏仁、瓜蒌

【鉴别】

  • 小柴胡汤:纯少阳证,寒热往来明显
  • 蒿芩清胆汤:少阳湿热证,寒轻热重伴痰湿
  • 柴胡达原饮:痰湿阻遏膜原,胸膈痞满突出

达原饮

达原饮《温疫论》

【方歌】达原饮用槟朴苓,芍甘知母草果并,邪伏膜原寒热作,开膜辟秽化浊行。


【组成】槟榔二钱(6g),厚朴一钱(3g),草果仁五分(1.5g),知母一钱(3g),芍药一钱(3g),黄芩一钱(3g),甘草使五分(1.5g)
【用法】上用水二盅,煎八分,午后温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开达膜原,辟秽化浊。
【主治】瘟疫或疟疾,邪伏膜原证。症见憎寒壮热,或一日三次,或一日一次,发无定时,胸闷呕恶,头痛烦躁,脉数,舌边深红,舌苔垢腻,或苔白厚如积粉。

【附方】

  1. 柴胡达原饮《重订通俗伤寒论》
    • 组成及用法:柴胡6g,黄芩6g,枳壳6g,桔梗3g,厚朴6g,青皮6g,草果2g,槟榔6g,荷叶梗15g,炙甘草2g。水煎服。
    • 功用:宣湿化痰,透达膜原。
    • 主治:痰湿阻于膜原证,胸膈痞满,心烦懊憹,间日发疟。
  2. 清脾饮《济生方》
    • 组成及用法:青皮6g,厚朴6g,白术6g,草果仁3g,柴胡6g,茯苓6g,黄芩6g,半夏6g,甘草3g。水煎服。
    • 功用:燥湿化痰,泄热清脾。
    • 主治:疟疾热多寒少,口苦咽干,小便赤涩。

【医案举例】

某患者,瘟疫初起,憎寒壮热,头痛如劈,烦躁口渴,舌苔白厚如积粉。予达原饮三剂,寒热渐平,诸症悉减。(《温疫论》医案选)

【加减法】

  • 胁痛耳聋:加柴胡
  • 腰背项痛:加羌活
  • 目痛鼻干:加葛根
  • 热甚:加知母、石膏
  • 痰多:加半夏、陈皮

【鉴别】

  • 小柴胡汤:主治少阳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
  • 达原饮:主治邪伏膜原,憎寒壮热,苔如积粉
  • 蒿芩清胆汤:主治少阳湿热证,寒轻热重,呕吐痰涎

第二节 和肝脾剂

四逆散

四逆散《伤寒论》

【方歌】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此是阳郁成厥逆,疏肝理脾奏效奇。


【组成】柴胡十分(6g),芍药十分(6g),枳实十分(6g),甘草使十分(6g)

【用法】上四味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主治】

  1. 阳郁厥逆证:手足不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脉弦。
  2. 肝脾不和证:胁肋胀痛,脘腹疼痛,脉弦。

【附方】

  1. 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
    • 组成及用法:四逆散加陈皮6g、香附6g、川芎6g。水煎服。
    • 功用:疏肝解郁,行气止痛。
    • 主治:肝气郁滞证,胁肋疼痛,胸闷善太息。
  2. 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组成及用法:四逆散去枳实,加当归9g、白术9g、茯苓9g、薄荷3g、生姜3g。水煎服。
    • 功用:疏肝解郁,健脾养血。
    •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两胁作痛,头痛目眩。

【医案举例】

某患者,情志抑郁后出现胁肋胀痛,手足不温,脉弦。予四逆散原方三剂,手足转温,胁痛减半。(《伤寒论临床应用》案例)

【加减法】

  • 咳者:加五味子3g、干姜3g
  • 悸者:加桂枝3g
  • 小便不利:加茯苓3g
  • 腹中痛:加附子6g
  • 泄利下重:加薤白9g

【鉴别】

  • 四逆散与小柴胡汤:四逆散以柴胡配枳实、白芍,重在疏肝理脾;小柴胡汤以柴胡配黄芩,重在和解少阳。
  • 四逆散与逍遥散:四逆散主治阳郁厥逆,逍遥散主治肝郁血虚脾弱。

逍遥散

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歌】逍遥散用归芍柴,苓术甘草姜薄偕,疏肝养血兼理脾,丹栀加入热能排。


【组成】柴胡一两(30g),当归微炒,一两(30g),白芍一两(30g),白术一两(30g),茯苓一两(30g),甘草使微炙赤,半两(15g)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二钱(6g),加生姜、薄荷煎服。
【功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症见:

  1. 两胁作痛,头痛目眩
  2. 口燥咽干,神疲食少
  3. 月经不调,乳房胀痛
  4. 往来寒热,脉弦而虚

【附方】

  1. 加味逍遥散《内科摘要》
    • 组成及用法:逍遥散加牡丹皮3g、栀子3g。水煎服。
    • 功用:疏肝清热,健脾养血。
    • 主治:肝郁血虚内热证,烦躁易怒,头痛目涩,舌红苔黄。
  2. 黑逍遥散《医宗己任篇》
    • 组成及用法:逍遥散加熟地6g。水煎服。
    • 功用:养血调经,疏肝健脾。
    • 主治:肝脾血虚证,经期腹痛,脉弦虚。

【医案举例】

某妇,经前乳房胀痛,月经不调,胁肋隐痛,口苦咽干。予逍遥散加香附、郁金,连服月余,诸症悉除。(《妇科医案选》)

【加减法】

  • 气滞甚:加香附、郁金
  • 血虚甚:加熟地、阿胶
  • 脾虚甚:加党参、山药
  • 肝郁化火:加栀子、丹皮

【鉴别】

  • 与小柴胡汤区别:逍遥散重在疏肝健脾养血,小柴胡汤重在和解少阳。
  • 与四逆散区别:逍遥散主治肝郁血虚脾弱,四逆散主治阳郁厥逆。

痛泻要方

痛泻要方《丹溪心法》

【方歌】痛泻要方用陈皮,术芍防风共成剂。肠鸣泄泻又腹痛,治在抑肝与扶脾。


【组成】白术炒,三两(9g),白芍炒,二两(60g),陈皮炒,一两五钱(45g),防风佐使一两(30g)
【用法】散剂,共为细末,每次9~15g,一日2~3次,温开水送服或水煎去渣服。
【功用】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主治】脾虚肝郁之痛泻。症见:

  1. 肠鸣腹痛,大便泄泻
  2. 泻必腹痛,泻后痛缓
  3. 舌苔薄白,脉两关不调(左弦右缓)

【附方】

  1. 四神丸《内科摘要》
    • 组成及用法:补骨脂12g,肉豆蔻6g,五味子6g,吴茱萸3g。生姜煎汤送服。
    • 功用:温肾暖脾,涩肠止泻。
    • 主治:脾肾阳虚之五更泄泻。
  2. 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组成及用法:人参15g,白术15g,茯苓15g,甘草10g,山药15g,白扁豆12g,莲子肉9g,薏苡仁9g,砂仁6g,桔梗6g。水煎服。
    • 功用:健脾益气,和胃渗湿。
    • 主治:脾虚湿盛证。

【医案举例】

某患者,每因情绪紧张即腹痛泄泻,泻后痛减,舌淡苔白,左脉弦右脉缓。予痛泻要方五剂,痛泻大减。(《内科医案选》)

【加减法】

  • 久泻不止:加升麻、黄芪
  • 湿重:加苍术、厚朴
  • 寒甚:加干姜、吴茱萸
  • 气滞甚:加木香、砂仁

【鉴别】

  • 与逍遥散区别:痛泻要方专治肝脾不和之痛泻,逍遥散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
  • 与四逆散区别:痛泻要方重在止泻,四逆散重在疏肝理脾。

第三节 调和肠胃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方歌】半夏泻心黄连芩,干姜甘草与人参,大枣和之治虚痞,法在降阳而和阴。


【组成】半夏洗,半升(12g),干姜三两(9g),黄芩三两(9g),黄连一两(3g),人参三两(9g),大枣擘,十二枚(4枚),甘草使炙,三两(9g)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寒热平调,散结除痞。
【主治】寒热互结之痞证。症见:

  1. 心下痞满,但满而不痛
  2. 呕吐,肠鸣下利
  3. 舌苔腻而微黄

【附方】

  1. 生姜泻心汤《伤寒论》
    • 组成及用法:半夏泻心汤减干姜二两,加生姜四两(12g)。水煎服。
    • 功用:和胃消痞,宣散水气。
    • 主治:水热互结痞证,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
  2. 甘草泻心汤《伤寒论》
    • 组成及用法:半夏泻心汤加重炙甘草至四两(12g)。水煎服。
    • 功用:和胃补中,降逆消痞。
    • 主治:胃气虚弱痞证,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心下痞硬而满。

【医案举例】

某患者,误下后心下痞满,呕而肠鸣,舌苔黄腻。予半夏泻心汤三剂,痞消呕止。(《伤寒论医案选》)

【加减法】

  • 胃热重:加栀子、竹茹
  • 脾寒甚:加附子、肉桂
  • 气滞甚:加枳实、厚朴
  • 湿重:加苍术、茯苓

【鉴别】

  • 与黄连汤区别:半夏泻心汤主治寒热互结痞证,黄连汤主治上热下寒之腹痛呕吐。
  • 与小柴胡汤区别:半夏泻心汤重在调和肠胃,小柴胡汤重在和解少阳。

结语

和解剂以调和为法,既非专攻亦非纯补,重在疏解郁滞、调和阴阳,使脏腑气机复归平衡。少阳枢机、肝脾不和、寒热错杂、表里同病者,皆可宗"和法"为治,然需明辨病位深浅、虚实主次,方能效如桴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