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望诊-2
引言
望诊,是指医生通过视觉对人体的全身、局部及排出物等方面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了解健康状况,测知病情的方法。望诊作为四诊之首,在诊法中必然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故《难经·六十一难》云:“望而知之谓之神。”本博文是 《中医诊断》 博文系列的 第二篇,若想详细了解请点击 首篇博文。
1. 望全身
全身望诊,又称整体望诊,指医生通过对患者的神气色泽形体及姿态等进行整体观察,借以了解机体精气的盛衰、脏腑功能的强弱,作为辨别疾病性质、推断病情预后的依据。
1. 神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是人体生命活动外在表现的高度概括。神的含义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既“神气”,指脏腑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之神,即“神志”,指人的意识、思维、情志活动。
(1)望神的原理: 因为神是先、后天之精及其所化生的气血津液的外在表现。
(2)神的分类:
-
得神,又称有神
- 表情自然,反应灵敏,神志清楚,精神振奋;面色润泽,含蓄不漏,呼吸平稳;两目灵活,明亮有神;肌肉壮实,运动自如;
- 提示,精气充足,正气强盛,脏腑功能正常。
-
少神,又称神气不足
- 精神不振,思维迟钝;面色少华,暗淡不荣,少气懒言,倦怠乏力;两目乏神;肌肉松弛,动作迟缓;
- 提示,精气轻度损伤,脏腑功能较弱,正气不足。常见虚症、恢复期患者。
-
失神,又称无神
- 精亏神损而失神:精神萎靡,意识模糊,反应迟钝;面色无华或晦暗,呼吸微弱或喘促无力;目无光彩,眼球呆滞;手撒遗尿,肉消著骨,动作艰难或神昏郑声;
- 提示,精气大伤,功能衰减,预后不良。
- 邪盛神乱而失神:神昏谵语,躁扰不宁,循衣摸床,撮空理线;壮热神昏,呼吸气粗,喉中痰鸣;猝然昏倒,两手紧握,牙关紧闭;
- 提示,邪气亢盛,内陷心包,热扰神明;或肝风夹痰,上蒙清窍,阻毕经络,病情危重;
-
假神,又称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 患者本已失神,突然神识似清,想见亲人;原本目光晦暗,突然目似有浮光却光外露;原本面色晦暗,却突然两颧泛红如妆;原本毫无食欲,却突然索食,且食量大增;
- 提示,脏腑精气极度衰竭,正气将脱,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将离,临终先兆。
-
神乱,神志意识错乱失常
- 焦虑恐惧(脏燥):患者常表现为焦虑不安,心悸不宁,或恐惧胆怯,不敢独处一室等。多由心胆气虚,心神失养所致,可见于脏躁等。
- 淡漠痴呆(癫):患者表现为神识痴呆,表情淡漠,自语,哭笑无常。多因忧思气结,痰浊蒙蔽心神,或先天禀赋不足所致,常见于癫病或痴呆等。
- 狂躁不安(狂):表现为狂妄躁动,呼笑怒骂,打人毁物,不避亲疏,甚或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妄行不休,力逾常人。多因暴怒化火,炼津为痰,痰火扰神所致,常见于狂病等。
- 猝然昏仆(痫):表现为猝然仆倒,不省人事,口吐涎沫,口出异声,四肢抽搐,醒后如常。多与先天禀赋因素有关,因肝风夹痰,蒙蔽清窍所致,常见于痫病。
(3)望神注意事项:
- 做到一会既觉
- 注重形神合参
- 把握失神主证
(4)经方讲解:
- 柴胡桂枝汤,治疗躯体化障碍,症见全身多部位、多系统出现不适。
- 甘麦大枣汤,治疗脏躁,症见情绪低落,容易悲伤,哭泣不止,举止异常。
2. 色
望色,即观察人体皮肤色泽的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也称“色诊”。色诊考察两个方面:色:指皮肤的颜色(色调),主要观察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泽:指皮肤的光泽(明亮度),是脏腑精气盛衰的反映。
(1)望色的原理: 由于心主血脉,其华在面,手足三阳经皆上行于头面,故面部色泽是由气血上荣而形成。
(2)面部脏腑分候: 面部
作为望色的主要部位。
(3)色的种类: 分常色、客色、病色。
(4)五色主病: 五色主病解析。
-
青色:主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
- 面色淡青或青黑:多属阴寒内盛、疼痛剧烈;
- 突见面色青灰、口唇青紫、肢凉脉微:多属心阳不振、心脉闭阻;
- 久病面色与口唇青紫:多属心气、心阳虚衰,心血瘀阻;或肺气闭塞、呼吸不利;
- 小儿眉间、鼻柱、唇周泛青:多属惊风或欲作惊风;
-
赤色:主热证,亦可见于真寒假热之戴阳证。
- 满面通红、目赤:实热证,见于脏腑火热炽盛或外感邪热亢盛;
- 午后颧红:为虚热证,阴虚阳亢,虚火上炎;
- 戴阳证:久病患者面色苍白,却时而颧赤泛红如妆、游移不定,因久病阳气虚衰,阴寒内盛,阴盛格阳,虚阳浮越所致,属真寒假热证;
-
黄色:主脾虚、湿症。
- 黄而枯槁无光:称萎黄,多属脾胃气虚,气血不足,脾胃虚衰,无以运化水谷精微,机体失养;
- 黄而虚浮:称黄胖,多属脾虚湿蕴,因为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泛溢肌肤;
- 面目一身具黄:称为黄疸,多因寒湿困阻而成;
-
白色:主虚症、寒症、失血、夺气。
- 面色淡白无华:唇、舌色淡者,多属气血不足,或见于失血患者;
- 面色㿠光:多属阳虚寒证;㿠白虚浮者,则多属阳虚水泛;
- 面色苍白伴大出血:为血脱;面色苍白伴四肢厥冷、冷汗淋漓,多属阳气暴脱之亡阳证;
-
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疼痛。
- 面色黧黑晦暗:多属肾阳虚,为阳虚火衰,失于温煦,浊阴上泛所致;
- 面色黑色干焦:多属肾阴亏虚,为阴虚内热,虚火灼精所致;
- 面色暗紫黧黑:伴有肌肤甲错,多属淤血,为瘀阻脉络,肌肤失养所致;
- 眼眶周围发黑:多属肾虚水饮内停,或寒湿带下。
(5)望色十法: 通过以下方法来分析面色,帮助辨别病情。
- 浮沉分表里:观察面色是否浮现于表(表证)或沉隐于里(里证);
- 清浊审阴阳:通过色彩的清浊程度判断阴阳平衡;
- 微甚别虚实:细致观察面色的细微变化,区分虚证与实证;
- 散抟辨新久:区分病势是散漫还是聚集,新旧病证;
- 泽夭测预后:根据皮肤光泽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
3. 形
望形,是指通过观察患者形体的强弱、胖瘦及体型特点来诊查病情的方法,又称望形体。
(1)望形原理: 《灵枢》记载:“皮、肉、脉、筋、骨,五体应五脏”。
(2)望形内容: 望形分为三个方面:形体强弱、形体胖瘦和形体体质。
-
形体强弱
- 体强特征(气血旺盛)
- 骨骼健壮
- 胸廓宽厚
- 肌肉充实
- 皮肤润泽
- 体弱特征(气血不足)
- 骨骼细小
- 胸廓狭窄
- 肌肉消瘦
- 皮肤干枯
- 体强特征(气血旺盛)
-
形体胖瘦
- 肥胖辨证
- 如果能食,说明形气有余
- 如果食量少,则可能是脾失健运
- 消瘦辨证
- 多食但依然消瘦,提示中焦火炽
- 少食则可能是中气虚弱
- 肥胖辨证
-
形体体质
- 阴脏人(表现为阳虚阴盛)
- 特征:偏矮胖,头圆颈短,喜热恶凉,其特点是阳气较弱阴气偏旺
- 阳脏人(表现为阴虚阳盛)
- 特征:偏瘦长,头长颈细,喜凉恶热,其特点是阳气较亏阳气偏旺
- 平脏人(阴阳平衡)
- 特征:体型适中,寒热适宜
- 阴脏人(表现为阳虚阴盛)
4. 态
望态,又称望姿态,是指观察患者的动静姿态和肢体异常动作以诊察病情的方法。
(1)望态原理: 其基本理论源自《内经》:“阳主动,阴主静”,即动静姿态反映着阴阳的消长。
(2)望态内容:
-
动静姿态
- 坐姿:
- 仰首挺胸 → 表示实证或热证
- 蜷缩俯首 → 表示虚证或寒证
- 卧式:
- 面壁向里 → 指阴证、虚证
- 仰面向外 → 指阳证、实证
- 立姿:
- 行立不稳 → 提示肝肾亏虚
- 久立不动 → 可能是痰湿阻滞
- 动态:
- 步态蹒跚 → 见于风寒湿痹
- 震颤摇摆 → 反映肝风内动
- 坐姿:
-
动作异常
- 热证动风
- 特征:四肢抽搐、角弓反张
- 阴虚风动
- 特征:手足蠕动、肌肉瞤动
- 虚证失养
- 特征:手足拘急、动作迟缓
- 危重证候
- 特征:如“循衣摸床”与“摄空理线”,提示病情危重
- 热证动风
-
衰惫姿态
- 坐姿衰惫
- 坐而仰首 → 指肺气壅滞
- 坐而俯首 → 指宗气不足
- 立姿衰惫
- 站立不稳 → 指肾精亏虚
- 扶物而立 → 指阳气虚衰
- 特殊姿态
- 猝倒昏仆 → 痫证特征
- 强迫体位 → 痛证标志
- 坐姿衰惫
(3)经方讲解:
- 黄芪建中汤,治疗虚劳,症见气短乏力,自汗怕风。
- 桂枝甘草汤,治疗心悸,症见心慌,欲手按护,寒象。
2. 望局部
局部望诊的基础上,根据病情和诊断的需要,对患者的某些局部进行深细致地观察,以测知病情的一种诊察方法。
1. 望头面
(1)望头:
(2)望发:
(3)望面:
2. 望五官
目、耳、口、鼻、舌五官,分别与五脏相关联。《灵枢·五阅五使》云:“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因此,观察五官的神、色、形、态变化,可以了解相关脏腑的常与变。其中,望舌将另做专节论述,故本处主要介绍目、耳、、口唇、齿龈及咽喉等望诊内容。
(1)望目及原理: 目为肝之窍
,心之使,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在五轮学说中,瞳仁属肾,称为水轮;黑睛属肝,称为风轮;两眦血洛属心,称为血轮;白睛属肺,称为气轮;眼睑属脾,称为肉轮;
-
目色
- 目赤:双眼或单眼白睛红赤,俗称红眼。
- 目赤伴肿痛:多属热证,如全目赤肿,多因肝经风热;
- 量眦赤瞳:多为心火上炎;;
- 白睛发红:多为肺火;
- 眼睑赤烂:多为脾经湿热;若白睛红赤灼热,眵多粘结,羞明畏光,有传染性,称为天行赤眼;
- 白睛发黄
- 为黄疸标志,多因湿热内痈或寒湿内困;
- 目眦淡白
- 属血虚,失血;
- 目胞色黑晦暗
- 目眶周围色黑:多因肾虚水泛,或寒湿下注;
- 目眶色黑伴肌肤甲错:多为淤血内阻;睡眠欠佳也可见目眶发黑;
- 黑睛灰白混浊
- 黑睛深层圆盘状翳障:邪毒侵袭,或肝胆实火上攻,或湿热熏蒸,或阴虚火旺;
- 小儿翳障:疳积日久,表现为目干夜盲,黑睛生翳糜烂,甚则溃破穿孔;
- 目赤:双眼或单眼白睛红赤,俗称红眼。
-
目形
- 胞睑肿胀
- 水肿病初起:目胞浮肿,形似新醒时的浮肿状态,皮肤颜色不变且依然光亮;
- 针眼:眼睑边缘出现麦粒肿样小肿块,伴有红肿、痒痛,易化脓,提示风热毒邪相搏;
- 眼丹:全睑漫肿,红得如涂丹,伴有明显热感,如火灼般可能化脓,提示脾胃蕴积热毒;
- 眼窝凹陷
- 若见于吐泻之后,多因吐泻伤津;
- 若见于久病、重病患者,为脏腑精气衰竭,病属难治;
- 眼球突出
- 眼突而喘:属肺胀,多音痰浊阻肺,肺气不宣;
- 眼突颈肿:为瘿病,阴肝郁化火,痰气壅结;
- 胞睑肿胀
-
目态
- 瞳孔缩小
- 肝胆火炽
- 劳损肝肾/虚火上扰
- 中毒:如吗啡、川乌、草乌
- 毒蕈、有机磷农药中毒
- 瞳孔散大
- 肾精耗竭(濒危征象)
- 肝胆风火(例如绿风内障既青光眼)
- 中毒:如杏仁、麻黄、曼陀罗
- 药物性中毒:如阿托品等
- 目睛凝视
- 瞪目直视(前视):瞪目直视有时可见于瘿病;
- 戴眼反折(上视):肝风内动(伴有神昏抽搐);
- 横目斜视(侧视):精气耗竭/痰热内闭;
- 嗜睡露睛
- 脾虚清阳不升
- 津液大伤(如吐泻患儿)
- 生理性(如“羊眼”现象)
- 睑下垂
- 先天性(通常双眼下垂)
- 可能与脾肾亏虚或睑肌失养有关;
- 后天性(通常单眼下垂)
- 可能与脾气虚衰、脉络失养或外伤性因素有关;
- 先天性(通常双眼下垂)
- 瞳孔缩小
(2)望耳及原理: 耳为肾之窍
,手足少阳经脉分布于耳,手足太阳经和阳明经也分布于耳或周围,故耳为“宗脉之所聚”。耳廓上有全身脏器和肢体的反应点,尤与肾、胆的关系最为密切。
-
耳之色泽
- 润枯状况
- 正常红润:提示气血充足。
- 焦黑干枯:提示肾精亏虚。
- 颜色变化
- 耳廓淡白:提示气血亏虚。
- 耳轮红肿:提示肝胆湿热或热毒上攻。
- 耳轮青黑:提示阴寒内盛或剧痛。
- 小儿耳背红络:为麻疹先兆。
- 润枯状况
-
耳之形态
- 耳廓形大
- 耳廓厚大:提示肾气充足。
- 耳廓肿大色红:提示少阳相火上攻。
- 耳廓瘦小
- 耳廓瘦薄:提示先天亏损。
- 耳廓瘦削干焦:提示肾精耗竭或肾阴不足。
- 耳廓萎缩:提示肾气竭绝。
- 耳轮甲错
- 肌肤甲错:提示久病引起血瘀。
- 耳内病变
- 耳内流脓(脓耳)
- 实证型:表现为脓黄稠且剧痛,提示风热上扰或肝胆湿热。
- 虚证型:表现为脓清稀且痛缓,提示肾阴虚或虚火上炎。
- 耳道红肿
- 若呈椒目状,则为耳疖,提示邪热搏结于耳窍。
- 耳内流脓(脓耳)
- 耳廓形大
(3)望鼻及原理: 鼻为肺之窍
,也属脾,同时通于足阳明胃经,居面部中央。望鼻可诊肺、胃、脾等脏腑的病变。
-
鼻之色泽
- 润枯情况
- 微黄明润:见于新病,提示胃气尚未受损。
- 久病时:可能出现胃气来复的迹象。
- 晦暗枯槁:提示胃气已衰,属病重。
- 颜色变化
- 白色:提示气血亏虚。
- 赤色:提示肺脾蕴热。
- 黄色:提示湿热。
- 青色:提示阴寒,常伴有腹痛。
- 小儿山根青筋:提示肝经气滞寒凝,或积滞。
- 润枯情况
-
鼻之形态
- 鼻头肿胀
- 红肿生疮:提示胃热或血热。
- 暗红血络:见于酒齄鼻,反映肺胃蕴热和血瘀。
- 鼻柱溃陷
- 梅毒:可引起鼻柱溃陷。
- 麻风:常导致鼻柱塌陷,并伴有眉毛脱落。
- 鼻翼扇动
- 见于肺热或哮病,可能导致呼吸困难;
- 在危重情况下,表现为喘息和额部多汗,如油般湿润。
- 鼻头肿胀
-
鼻内病变
- 鼻流清涕
- 见于风寒表证,常伴有寒热症状;
- 鼻鼽现象提示阳虚,流清涕、经久不愈、量较多。
- 鼻流浊涕
- 见于风热表证,常伴有咽痛;
- 鼻渊则提示胆经蕴热,伴有腥臭气味、鼻塞、头痛。
- 鼻腔出血(鼻衄)
- 外感:风热燥邪可引起鼻出血;
- 血色深质稠:多因肝火犯肺或胃火亢盛;
- 血色淡红质稀:可能因脾不统血,血不循经而外溢;
- 倒经:提示肝郁化火或阴虚肺热。
- 鼻内赘生物
- 如鼻痔(息肉):提示湿热壅结,导致气息难通。
- 鼻流清涕
(4)望口唇及原理: 口为脾之窍
,其华在唇,手足阳明经(胃经和大肠经)环绕口唇。口唇与脾胃、心、肺等脏腑密切相关。故望口唇,可诊察脾与胃的病变。
-
望口
- 口角流涎
- 小儿:脾虚湿盛,称为“滞颐”。
- 成人:中风导致口角歪斜。
- 口疮
- 原因:心脾积热或阴虚火旺。
- 反复发作:中气不足。
- 鹅口疮(西医白色念珠菌感染)
- 多因感受邪毒,心脾积热或肾阴虚火。
- 口之动态
- 口张:肺气将绝。
- 口噤:牙关紧闭,痉病或中风。
- 口撮:口唇紧闭,破伤风或脐风。
- 口僻:口角向一侧歪斜,风邪中络。
- 口振:口唇振播,疟疾初起。
- 口动:口频繁开合,胃气虚或动风。
- 口角流涎
-
望唇
- 唇色
- 淡白:血虚或失血。
- 深红:热盛。
- 青紫:阳虚血瘀。
- 青黑:寒凝血瘀。
- 干裂:津液损伤。
- 糜烂:脾胃积热。
- 唇态
- 干裂:燥热伤津。
- 糜烂:脾胃积热或虚火。
- 生疮:心脾积热。
- 唇色
(5)望齿龈及原理: 齿为骨之余,骨为肾所主
,牙齿坚固与肾气密切相关。牙龈属手足阳明经(胃经和大肠经),故望齿与龈可诊察肾、胃肠的病变,观察齿龈的润燥,可以了解胃津、肾液存亡。
-
望牙齿
- 牙齿形色
- 正常:牙齿润泽,反映肾气充足,津液未伤。
- 干燥:牙齿无光泽,提示胃阴已伤。
- 光燥如石:牙齿干硬如石头,表示阳明热甚。
- 燥如枯骨:牙齿干枯似枯骨,说明肾阴枯竭。
- 枯黄脱落:牙齿发黄并脱落,称为“骨绝”,预后不良。
- 牙齿动态
- 牙关紧急:牙关紧闭,可能由风痰阻络或热极动风引起。
- 咬牙啮齿:牙齿咬合或摩擦,常因热盛动风或痉病导致。
- 睡中啮齿:睡眠时磨牙,可能与胃热、食滞或虫积有关。
- 牙齿形色
-
望牙龈
- 牙龈色泽
- 淡红:牙龈呈淡红色,表示胃气充足。
- 淡白:牙龈苍白,提示血虚或失血。
- 红肿:牙龈红且肿胀,反映胃火亢盛。
- 牙龈形态
- 牙宣(萎缩/渗血):牙龈萎缩或渗血,多因肾虚或胃阴虚。
- 牙疳(溃烂腐臭):牙龈溃烂且有腐臭味,表明胃腑积热并伴疫毒。
- 齿衄(牙缝出血)
- 胃肠实热。
- 虚火上炎。
- 脾不统血。
- 牙龈色泽
(6)望咽喉及原理: 肺胃:咽喉是肺胃之门户,肺胃热毒常导致红肿、溃烂或伪膜。肾:肾经循行经过咽喉,肾阴虚火可引起咽喉嫩红微肿或虚火上炎的溃烂。疫毒:疫毒侵袭咽喉时,易形成坚韧白喉,需特别注意其特殊性。
-
红肿
- 实热证
- 表现:咽喉深红肿痛。
- 病因:风热或肺胃热毒。
- 阴虚证
- 表现:咽喉嫩红微肿。
- 病因:肾阴虚火。
- 痰湿凝聚
- 表现:咽喉淡红漫肿。
- 病因:痰湿内阻。
- 乳蛾(喉核红肿)
- 急性:咽喉红肿,伴喉核明显,多由风热或肺胃热盛引起。
- 慢性:红肿反复,多由肺肾阴虚导致。
- 喉痛(红肿高突)
- 表现:咽喉红肿明显隆起,疼痛剧烈。
- 病因:脏腑蕴热加外邪侵袭。
- 实热证
-
溃烂
- 新病溃烂
- 表浅红边:溃烂较浅,边缘红,提示肺胃热轻。
- 成片洼陷:溃烂范围广且深,提示火毒炽盛。
- 久病溃烂
- 淡红反复:溃烂反复发作,颜色淡红,提示虚火上炎。
- 苍白不愈:溃烂苍白,久不愈合,提示气血肾阳亏虚。
- 新病溃烂
-
伪膜
- 松厚易拭
- 表现:伪膜松散厚实,易擦去。
- 病因:肺胃热浊,属于轻证。
- 坚韧白喉
- 表现:伪膜坚韧不易擦去,呈白喉状。
- 病因:疫毒或热毒伤阴,属于重证。
- 松厚易拭
3. 望颈项
(1)望颈项原理: 颈项连接头部与躯干,其前部为颈,后部为项,合称颈项。肝经循行经过喉咙,肝郁痰凝可致瘿瘤;肾经循行经过喉咙,肾虚可致项软或瘰疬;太阳经行于项背,风寒袭太阳可致项强。
-
外形变化
- 瘿瘤(颈前肿块)
- 病因:肝郁痰凝或水土失调。
- 特征:肿块随吞咽移动。
- 瘰疬(颈侧串珠)
- 病因:肺肾阴虚或风热时毒。
- 特征:大肿块称“瘰”,小结节称“疬”,常呈串珠状。
- 瘿瘤(颈前肿块)
-
动态变化
- 项强(颈部拘紧)
- 风寒袭太阳:伴有头痛、恶寒。
- 热极生风:伴有高热、抽搐。
- 落枕:因睡姿不当或劳损导致。
- 项软(抬头无力)
- 小儿:佝偻病或先天不足。
- 久病:精气衰竭,属危重征象。
- 颈脉怒张
- 心血瘀阻或肺气壅滞:颈脉明显隆起。
- 心肾阳衰:水气凌心。
- 项强(颈部拘紧)
4. 望躯体
(1)望胸胁原理: 胸属于上焦,内藏心、肺等重要器官,胸为宗气所聚之处,心肺功能失调可致胸廓异常。胸廓前有乳房,乳房属胃经,乳头属肝经。乳痈与胃热有关。胁肋属肝胆经,胁部异常与肝胆功能相关。
-
异常胸廓
- 扁平胸
- 特征:胸部前后径缩小,小于左右径的一半。
- 病因:肺肾阴虚或气阴两虚。
- 桶状胸
- 特征:胸部呈圆桶状,与左右径几乎相等。
- 病因:伏饮积痰或肾不纳气。
- 鸡胸
- 特征:胸骨前突。
- 病因: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如佝偻病)。
- 漏斗胸
- 特征:胸骨下段及其相连两侧肋软骨向内凹陷。
- 病因:先天发育不良。
- 肋如串珠
- 特征:肋骨增厚呈串珠状。
- 病因:肾精不足或后天失养。
- 胸不对称
- 一侧塌陷:肺痿或术后。
- 一侧膨隆:悬饮或气胸。
- 扁平胸
-
乳痈
- 乳痈是乳房红肿热痛的病证,多见于哺乳期。肝郁胃热或外感邪毒。
(2)望腹部原理: 腹部属下焦,剑突以下耻骨以上的部位。内藏肝、胆、脾、胃、小肠、大肠、膀胱、胞宫等脏腑。故望腹部,可诊察内在脏腑的病变和气血盛衰。
-
腹部膨隆(高于胸耻连线)
- 水肿病
- 特征:伴有周身肿胀。
- 病因:肺脾肾失调或水湿内停。
- 鼓胀
- 特征:四肢消瘦。
- 病因:肝气脾虚或气滞血瘀水停。
- 水肿病
-
腹部凹陷(低于胸耻连线)
- 久病凹陷(舟状腹):脾胃气虚或机体失养。
- 急病凹陷(津伤):吐泻太过或津液大伤。
- 危候(肉消着骨):脏腑精气耗竭。
-
腹露青筋(静脉暴露)
- 肝郁气滞、脾虚湿阻或脾肾阳虚、水停瘀阻。
(3)望腰背原理: 背为心肺之府
,背部异常与心肺功能相关。腰为肾之府
,腰部异常与肾精亏虚有关。循行于脊柱,脊柱异常与督脉功能失调有关。
-
脊柱后突:脊柱后突主要表现为驼背(龟背)
- 小儿:肾精亏虚或后天失养。
- 成人:脊椎疾患。
- 背曲肩随:精气虚衰。
-
脊柱侧弯:脊柱侧弯呈弧形或S形
- 坐姿不良、先天不足、肾精亏虚或胸疾。
-
脊疳:脊疳表现为脊骨锯齿状突出
- 脏腑精气极亏。
-
腰部拘急:腰部拘急表现为活动受限、转侧不利
- 寒湿侵袭导致经气受阻。
- 跌仆闪挫导致血脉瘀滞。
5. 望四肢
可观察四肢的外形和动态变化,判断脏腑功能、气血津液的盛衰以及病证的寒热虚实。
(1)望四肢原理: 双上肢和双下肢总称为四肢。上肢包括肩、臂、肘、腕、掌、指;下肢包括髀、股、膝、胫、踝、跗、趾。四肢由筋、骨、血脉、肌肉、皮毛组成。心主四肢血脉,脾主四肢肌肉,肝主四肢之筋,肾主四肢之骨。脾虚可导致肌肉失养,肝虚可导致筋脉失养,肾虚可导致骨骼发育不良,肺朝百脉,肺虚可影响气血运行。
-
外形异常
- 肢体肿胀
- 关节肿痛:提示湿热痹阻。
- 全身浮肿:提示水肿病。
- 象皮腿:皮肤粗厚,如橡皮,提示丝虫病。
- 四肢畸形
- 膝部肿大
- 膝部红肿热痛:提示热痹。
- 鹤膝风:膝关节肿大,提示气血亏虚或寒湿。
- 紫暗漫肿:提示外伤。
- 下肢畸形
- O型腿/X型腿:O型称膝内翻,X型称膝外翻;提示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
- 足内翻/外翻:踝关节固定内收称足内翻;踝关节固定外展称组外展;提示发育不良。
- 手指变形
- 梭状指:手指关节呈梭状,提示风湿痰瘀。
- 杵状指:手指末端增生、肥厚呈杵状,提示心肺气虚或血瘀痰阻。
- 膝部肿大
- 小腿青筋
- 病因:寒湿血瘀或气虚负重。
- 肢体肿胀
-
动态异常
- 肢体痿病:肺热伤津、湿热侵淫、脾胃虚或肝肾亏。
- 一侧上下肢痿病不用:半身不遂,多因中风。
- 下肢痿病不用:截瘫,多因脊髓损伤。
6. 望二阴
通过观察前阴(外生殖器)和后阴(肛门)的异常表现,判断脏腑功能、气血津液的盛衰以及病证的寒热虚实。
(1)望二阴原理: 前阴为生殖和排尿器官,后阴指肛门。前阴为肾所司,宗筋所聚,太阴、阳明经所会,阴户通胞宫并与冲任二脉密切相关,肝经绕前阴。故前阴病变与肾、膀胱、肝关系密切。后阴亦为肾所司,又脾主运化,升提内脏,大肠主传导糟粕,故后阴病变与脾、胃、肾、大肠密切相关。
-
前阴异常
- 阴囊肿大
- 疝气:小肠下坠。
- 瘀血或水液:导致睾丸肿胀。
- 囊痈:表现为红肿如瓢,多由肝经湿热引起。
- 阴部湿疹
- 阴囊或阴唇:起疹或瘙痒,由肝经湿热合并风邪引起。
- 皮肤粗糙或苔藓样:多由阴虚血燥导致。
- 子宫脱垂(阴挺)
- 气虚下陷。
- 冲任虚损。
- 产育过多或胞络损伤。
- 阴囊肿大
-
后阴异常
- 肛裂(纵行溃疡):热结肠燥或阴虚津亏,导致便秘用力过度。
- 痔疮(紫红肿块):内痔、外痔、混合痔;湿热蕴结或血热肠燥。
- 肛瘘(瘘管流脓):痈肿余毒未清,导致溃口难以愈合。
- 脱肛(直肠脱出):脾虚中陷,常因久泻或久咳引发。
- 肛痈(红肿流脓):湿热下注或邪毒阻滞,可能进一步发展为肛漏。
7. 望皮肤
(1)望皮肤原理: 皮肤为一身之表,内和于肺,卫气循行于皮肤,肺虚或外邪侵袭可导致皮肤异常。通过经络皮肤外荣气血,气血失和可引起皮肤病变。肾阳虚衰与黑疸相关,肾精不足影响皮肤营养。
-
色泽异常
- 皮肤发黄(黄疸)
- 阳黄:湿热蕴蒸,皮肤呈现橘黄色。
- 阴黄:寒湿阻遏,皮肤呈现烟熏色。
- 皮肤发赤(丹毒)
- 抱头火丹:发于面,风热化火引起。
- 流火:发于小腿,湿热化火引起。
- 赤游丹:发于全身,游走不定,病因多为风热或湿热。
- 皮肤发黑(黑疸)
- 黄疸后期:劳损伤肾,导致皮肤发黑。
- 全身发黑:肾阳虚衰所致。
- 皮肤白斑(白驳风或白癜风)
- 病因:风湿侵袭,导致血不荣肤,出现白斑。
- 皮肤发黄(黄疸)
-
形态异常
- 皮肤干枯
- 病因:阴津耗伤、营血亏虚或燥邪侵袭,导致气血滞涩,皮肤失去滋润。
- 肌肤甲错
- 表现:皮肤粗糙,状若鱼鳞。
- 病因:血瘀日久引起。
- 肌肤水肿
- 阳水:眼睑先肿,多由外感风邪引起。
- 阴水:下肢先肿,多由脾肾阳衰引起。
- 皮肤干枯
(2)皮肤病症及原理: 卫气不固/外邪侵袭:外邪侵入皮肤,导致斑疹、水疱等病变。营血热毒/气血失和:营血内热或气血不调,导致疮疡、痤疮。脏腑湿热/痰瘀凝滞:湿热、痰瘀内生,使皮肤病变加重。
-
斑疹
- 斑:平铺皮下,
抚之不碍手
,压之不褪色。- 阳斑:表现为斑点成片或红紫,因外感热病,
热入营血,迫血外溢
。 - 阴斑:表现为斑点大小不一,色淡红或隐现,发无不定,不见于面、背部。内伤气虚,气不摄血。
- 阳斑:表现为斑点成片或红紫,因外感热病,
- 疹:红色或紫红色,粟粒状疹点,
抚之障手
,压之褪色。- 麻疹:
时邪疫毒
引起,表现为桃红麻粒,从头到胸腹、四肢,小儿耳后或有红丝,有传染性。 - 风疹:多因
风热时邪
与气血相搏所致,表现为淡红斑丘疹,疹细小如沙。 - 瘾疹:以皮肤丘疹为特征的疾患,皮肤突然出现大小不一,边界清楚的红色或白色丘疹,剧烈瘙痒,多因
正气不足、卫外不固、外感风邪或过敏引起
,表现为骤起骤退,退后不留痕。
- 麻疹:
- 斑:平铺皮下,
-
水疱
- 水痘:晶莹明亮,顶满无脐,将夜稀薄,皮薄易破,大小不等。
- 病因:外感时邪,内蕴湿热,多见于儿科传染病。
- 白㾦:一种白色小疱疹,晶莹如粟,多因外感湿热之邪,郁于皮肤,汗出不彻。
- 晶㾦:白㾦晶莹饱满,颗粒清楚者,津气尚充足,属顺证。
- 枯㾦:白㾦色枯而白,干瘪无浆者,津气已亏竭,属逆证。
- 热气疮:在口唇、鼻孔周围、面颊及阴部等皮肤黏膜交界处,出现针头至绿豆大小簇集成群的水疱,灼热瘙痒,亏后结痂。
- 病因:多因外感风温热毒,阻于肺胃,湿热蕴蒸或肝经湿热。
- 缠腰火丹(带状水疱):肝经湿热,表现为一侧腰部或胸协部刺痛,出现粟米至黄豆大小簇集成群的水疱,排列如带状。
- 湿疹(糜烂渗液):出现红斑,迅速形成丘疹、水疱,破后渗液,出现红色湿润至糜烂面。多因湿热内蕴,复感风邪,两邪内外相搏。
- 水痘:晶莹明亮,顶满无脐,将夜稀薄,皮薄易破,大小不等。
-
疮疡
- 痈(红肿高突)
- 病因:湿热火毒,属阳证,易脓易溃易敛。
- 疽(深部扩散,溃烂之后状如蜂窝)
- 有头疽:热邪火毒,脏腑蕴毒,属阳证。
- 无头疽:气血亏虚,寒痰凝滞,属阴证。
- 疔(形小如粟,根深坚硬)
- 病因:竹木刺伤,疫毒火毒,毒邪易走散。
- 疖(形小而圆,根浅局限)
- 病因:火热毒邪,易脓易愈。
- 痈(红肿高突)
(3)经方讲解:
- 葶苈大枣泻肺汤、苇茎汤,治疗肺痈,症见咳吐脓血,气喘。
-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瘾疹(荨麻疹),症见皮肤起疹,热象。
- 半夏泻心汤,治疗痤疮,症见皮肤长痘,寒象、热象兼有。
- 理中汤,治疗流涎,症见流口水,寒象。
- 苓桂术甘汤,治疗肠鸣音亢进,症见肠鸣音,寒象。
(4)经验方:
- 瓜蒌红花汤,治疗缠腰火丹(带状疱疹)。
(5)常用合方:
- 桂枝汤合玉屏风散,治疗鼻鼽(过敏性鼻炎),症见反复流清涕,频繁打喷嚏,寒象。有脾虚表现,合补中益气汤。
3. 舌诊
舌诊,是通过观察人体舌质、舌苔和舌下络脉的变化,了解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诊察方法,又称望舌。
1. 舌的结构
(1)舌的分区:
- 舌的上下:
- 舌面(舌背):舌的上方。
- 舌底:舌的下方。
- 舌的前中后:
- 舌尖:舌的前端。
- 舌中:舌的中部。
- 舌根:舌体的后部,人字形界沟之前。
- 舌边:舌体两侧。
- 舌底的结构:
- 舌系带:舌底正中线的连襟。
- 舌下肉阜:舌系带终点两侧的小圆突起,为腺管开口。
- 金津(左)、玉液(右):舌下肉阜的中医称阜,为胃津、肾液上潮的通道。
(2)舌的表面结构:
- 舌正中沟:舌背正中纵行皱褶,不甚明显。
- 舌乳头(分四种):
- 丝状乳头(最多):遍布舌背前2/3,呈圆锥状,白色,易角化脱落,形成舌苔(与舌象关系密切)。
- 蕈状乳头(分散):位于舌尖及舌边,呈红色小点,富含血管(影响舌质变化)。
- 轮廓乳头(少数):较大,位于舌根与舌体交界处(与味觉相关)。
- 叶状乳头(最少):位于舌体后部两侧边缘,人类已退化,仅新生儿明显(与味觉相关)。
2. 舌诊原理
舌与脏腑之间通过经络
相连,其中心、脾、胃关系最密切。
-
舌为心之苗窍(手少阴心经)
- 《灵枢·脉度》:“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 心主血脉 → 舌脉络丰富,心血上荣 → 舌色反映气血情况。
- 心主神明 → 影响舌的运动、语言清晰度 → 舌运动异常,提示神志病变。
-
舌为脾之外候(足太阴脾经)
- 《灵枢·脉度》:“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
- 脾开窍于口,主运化、化生气血。
- 舌苔由胃气熏蒸谷气上承而成 → 反映脾胃功能。
- 章虚谷所言:“脾胃为中土,邪入胃则生苔,如地上生草也。”
-
其他脏腑与舌的联系
- 肝(足厥阴肝经) → 藏血,主筋,经络连舌本。
- 肾(足少阴肾经) → 藏精,经络夹舌本。
- 膀胱(足太阳膀胱经) → 经筋结于舌本。
- 肺(肺系) → 上达咽喉,与舌根相连。
- 其他脏腑 也通过经络沟通,影响舌象。
-
舌象(脏腑气血的窗口)
- 脏腑病变 → 舌象变化
- 观察 舌质、舌苔,可判断气血盛衰、脏腑功能状态。
3. 舌面脏腑分候
中医认为唾为肾液、涎为脾液、皆为津液的一部分。
划分方式 | 舌尖 | 舌边 | 舌中 | 舌根 | 适用病症 |
---|---|---|---|---|---|
五脏划分 | 心肺 | 肝胆 | 脾胃 | 肾 | 通用,最常用 |
胃经划分 | 上脘 | —— | 中脘 | 下脘 | 胃病 诊断 |
三焦划分 | 上焦(心肺) | —— | 中焦(脾胃) | 下焦(肝肾) | 温热病 诊断 |
4. 舌诊方法与注意事项
(1)舌诊的方法操作步骤:
- 医者站位: 视线略高于患者,俯视口舌部位。
- 患者姿势: 坐位/仰卧,头稍扬,口微张,舌自然伸出,舌尖略向下。
- 望舌顺序: 先舌尖→舌中→舌边→舌根。
- 观察顺序: 先舌质(色、光泽、形态、动态),再舌苔(有无、色、质、分布)。
- 控制时间: 避免长时间伸舌,影响舌质观察,可短暂休息后再望舌。
- 辅助检查:
- 刮舌验苔: 刮舌板自舌根向舌尖刮3~5次,看苔是否能去除。
- 刮不去/留污质 → 里实邪
- 刮去后舌光滑 → 虚证
- 揩舌检查: 以湿棉签揩舌,辨别染苔。
- 舌下络脉: 观察络脉充盈情况。
- 问诊: 了解 味觉、舌痛、麻木、灼辣感、运动异常。
- 刮舌验苔: 刮舌板自舌根向舌尖刮3~5次,看苔是否能去除。
(2)舌诊的注意事项:
- 避免光线干扰
- 避免饮食和药物干扰
- 避免口腔环境影响
- 伸舌姿势的影响
5. 舌诊内容
舌诊的内容主要包括望舌质和舌苔两个方面。舌质既舌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为脏腑气血所荣。望舌质包括舌的神、色、形、态四个方面,以查脏腑的虚实,气色的盛衰。舌苔是指舌面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是胃气上蒸所生。
(1)舌诊的内容:
-
正常舌象:简称 “淡红舌,薄白苔”。
- 舌质:淡红色,大小适中,柔软灵活,光泽润泽。
- 舌苔:薄白均匀,干湿适中,不黏不腻,刮之不去,苔下有根。
- 生理意义:胃气旺盛,气血充盈,脏腑功能正常。
-
望舌质(察脏腑、辨气血)
- 舌神:有神则脏腑功能正常,失神则病重。
- 舌色:淡红、红、绛、紫、青白等,反映气血状况。
- 舌形:大小、厚薄、胖瘦、裂纹、齿痕等。
- 舌态:伸缩灵活度、强硬、痿软、颤动等。
-
望舌苔(辨病位、测邪正)
- 苔色:白、黄、灰、黑,反映邪气性质。
- 苔质:薄厚、润燥、腻腐、剥脱,反映病位深浅。
(2)舌象的生理性变异:
-
受外界环境影响
- 季节影响:
- 秋季:燥气当令,苔偏薄、偏干。
- 冬季:寒气盛,舌常湿润。
- 夏季:暑湿重,舌苔多厚,或淡黄。
- 地域影响:
- 东南潮湿炎热 → 舌苔易厚腻。
- 西北、东北寒冷干燥 → 舌偏红,苔少或干。
- 意义:若舌象符合生理变异,但无不适症状,多为正常,否则需警惕疾病前兆。
- 季节影响:
-
受个体因素影响
- 年龄因素:
- 儿童:脾胃稚嫩、代谢旺盛,舌淡嫩,苔少易剥。
- 老年:气血衰退,舌暗红,易有齿痕。
- 性别因素:
- 女性月经期:舌乳头充血,舌红点增多,经后恢复。
- 体质因素:
- 肥胖者:舌胖大,色淡,多齿痕。
- 消瘦者:舌瘦小,色偏红。
- 特殊舌象:裂纹舌、地图舌、齿痕舌等,多为先天因素,若无其他病理变化,则无诊断意义。
- 年龄因素:
6. 望舌质
舌质,既舌的本体,故称舌体,是舌的肌肉和脉络组织。望舌质包括观察舌的神、色、形、态四个方面内容。
(1)望舌神:
-
荣舌(有神)
- 舌象特征:舌质红润、有光泽,活动灵活。
- 临床意义:气血充盛,见于健康人;病中见之为善候。
- 机理分析:气血旺盛,上荣于舌。
-
枯舌(无神)
- 舌象特征:舌质干枯无光,活动不灵。
- 临床意义:气血衰败,多见于重症。
- 机理分析:脏腑气血败坏,不能荣润舌体。
(2)望舌色:
-
淡红舌
- 舌象特征:舌质淡红、有光泽,活动灵活。
- 临床意义:常见于健康人;外感病见之多属表证;内伤杂病见之多轻病。
- 机理分析:红为血之色,明润光泽为胃气之华。说明心血充足、胃气旺盛。
-
淡白舌
- 舌象特征:比正常舌色浅淡,若色白而无血色,称为枯白舌。
- 临床意义:提示气血两虚、阳虚。枯白舌主亡血夺气。
- 机理分析:气血亏虚,血不荣舌,或阳气虚衰,运血无力。若淡白光莹,舌体瘦薄,属气血两虚;若淡白湿润,舌体胖嫩,属阳虚水湿内停;枯白无华,则亡血夺气,提示病情危重。
-
红舌
- 舌象特征:比正常舌色红,或呈鲜红色。
- 临床意义:主热证。舌鲜红而起芒刺,或兼黄厚苔,多属实热证;鲜红而少芒刺,或有裂纹,或红光无苔,为虚热证;舌尖红,多为心火上炎;舌两边红,多为肝经有热;
- 机理分析:血得热则循行加速,故舌质红。《舌胎统志》曰:“舌本之正红者,为脏腑已受温热之气而致”。
-
绛舌
- 舌象特征:较红舌之色更深,或略带暗红色。
- 临床意义:主热盛证。
- 机理分析:由红色进一步发展而来,因为热入营血,气血沸涌,耗伤营阴,血液浓缩;或虚火旺盛,上炎于舌洛,血洛充盈;舌绛有苔,多属温热病入营血,或脏腑内热炽盛。舌降少苔或无苔,或有裂纹,多属阴虚火旺,或热病后期阴液耗损。
(3)望舌形:
-
老嫩舌(标志虚实)
- 老舌(实证):纹理粗糙、苍老、色暗
- 嫩舌(虚证):纹理细腻、浮胖娇嫩、色浅
- 机理:实邪亢盛→舌苍老;气血不足/阳虚→舌嫩色淡
-
胖瘦舌(标志气血津液状态)
- 胖舌(水湿痰饮):舌体胖大或肿胀满口
- 淡胖 → 脾肾阳虚,水湿停滞
- 红胖 → 脾胃湿热、痰热
- 肿胀 → 湿热、热毒、酒毒、血瘀
- 瘦舌(气血不足):舌体瘦小
- 淡瘦 → 气血两虚
- 红瘦、少苔 → 阴虚火旺
- 胖舌(水湿痰饮):舌体胖大或肿胀满口
-
点刺舌(标志热盛)
- 点:红点、白点、黑点
- 刺:舌乳头增大如芒刺,多见于舌尖、舌边
- 主病:脏腑热盛、血分热极
- 颜色辨病:
- 红点刺 → 气分热盛
- 鲜红点刺 → 血热、阴虚火旺
- 绛紫点刺 → 热入营血、气血壅滞
- 部位辨病:
- 舌尖点刺 → 心火亢盛
- 舌边点刺 → 肝胆火盛
- 舌中点刺 → 胃肠热盛
-
裂纹舌(标志阴血亏虚、脾虚湿侵)
- 红绛裂纹 → 热盛伤阴
- 淡白裂纹 → 血虚不润
- 淡白胖嫩+齿痕+裂纹 → 脾虚湿侵
- 先天性裂纹舌(无病理意义)
-
齿痕舌(标志脾虚、湿盛)
- 胖大+润+齿痕 → 寒湿壅盛、阳虚水湿
- 淡红+齿痕 → 脾虚或气虚
- 红肿满口+齿痕 → 湿热痰浊
- 淡红嫩+轻齿痕 → 先天性齿痕舌,病情较轻
(4)望舌态:
-
痿软舌(气血俱虚、阴亏已极)
- 淡白无华 → 气血俱虚
- 红绛少苔/无苔 → 热极伤阴、阴虚火旺
- 机理:气血亏虚/阴液亏损→肌筋脉失养→舌痿软
-
强硬舌(热入心包、热盛伤津、风痰阻络)
- 红绛少津+强硬 → 邪热炽盛
- 胖大+厚腻苔+强硬 → 风痰阻络
- 强硬+语言塞涩+麻木眩晕 → 中风先兆
- 机理: 热邪扰心→舌强硬,津亏→筋脉失养→舌强,风痰阻络→舌不灵活
-
歪斜舌(中风或先兆)
- 舌体向一侧偏斜
- 色紫红+急性 → 肝风内动(风痉)
- 淡红+缓慢 → 中风偏枯
- 机理:肝风夹痰/瘀血阻络→一侧舌肌弛缓→舌歪
-
颤动舌(肝风内动)
- 淡白颤动 → 血虚动风
- 绛红颤动 → 热极生风
- 红少津颤动 → 阴虚动风、肝阳化风
- 酒毒内蕴 → 舌颤
- 机理:气血亏虚→筋脉失养→舌无力→颤,阴虚风动→舌不稳→颤
-
吐弄舌(心脾有热)
- 吐舌(舌伸出口不收回)→ 疫毒攻心、正气欲绝
- 弄舌(舌微露后立即收回,或舔唇、乱动)→ 热甚动风、小儿智力低下
- 机理:心火旺/脾热→舌躁动
-
短缩舌(寒凝、痰阻、血虚、津伤)
- 淡白/青紫+湿润 → 寒凝、气血俱虚
- 胖+苔滑腻 → 痰浊阻滞
- 红绛干燥 → 热盛伤津
- 机理:寒→筋脉收缩,舌短;血虚→舌失濡养,舌短
7. 望舌苔
舌苔由胃气熏蒸胃中谷气、食浊凝聚而成。正常舌苔,薄白均匀、干湿适中,舌中部及舌根稍厚。
(1)望苔质:
-
薄苔 vs. 厚苔
- 定义:
- 薄苔(见底苔):透过苔可隐见舌质
- 厚苔(不见底苔):遮盖舌质
- 临床意义:
- 薄苔:多见于病邪初起、邪在表,或正常表现(薄白苔)。
- 厚苔:提示邪气入里、痰饮食积,病情较重。
- 机理:
- 正常时,薄白均匀提示胃有生发之气;由薄转厚(舌苔长)表示邪气渐盛、病情进展;由厚转薄(舌苔消)则说明正气胜邪或病退。
- 定义:
-
润苔 vs. 燥苔(及滑、糙苔)
- 定义:
- 润苔:苔泽润、有津、干湿适中
- 滑苔:水分过多、摸之湿滑(多见于水湿、痰饮)
- 燥苔:干枯、无津,有时伴干裂
- 糙苔:颗粒粗糙如砂石
- 临床意义:
- 润苔:提示津液充足(正常或风寒、初起湿证)
- 燥苔:提示津液受损,常因邪热、过汗、吐泻或痰饮、瘀血阻碍津液输布
- 机理:
- 舌苔从润转燥表示热重津伤;相反,从燥转润说明热退津复或饮邪转化。
- 定义:
-
腻苔 vs. 腐苔(及脓腐苔)
- 定义:
- 腻苔:颗粒细腻、致密,似涂油般紧贴舌面,刮之难去
- 腐苔:颗粒疏松、粗大、厚重,形似豆腐渣,易刮去
- 脓腐苔:黏厚如疮脓
- 临床意义:
- 均主痰浊、食积;脓腐苔则提示内痈、邪毒较重。
- 机理:
- 多因湿浊内蕴、阳气受阻,使得湿痰、食积停滞于舌面。
- 定义:
-
剥(落)苔
- 定义:舌苔在疾病过程中部分或全部脱落,剥落处光滑无苔。
- 分为:前剥(舌前部)、中剥(舌中部)、根剥(舌根部)、花剥(多处剥落)、地图舌(不规则剥落,边缘凸起)、镜面舌(全剥,光洁如镜)、类剥苔(剥落处尚有新生颗粒)。
- 临床意义:
- 主胃气不足、胃阴损伤或气血两虚。
- 机理:
- 因胃气乏或胃阴损伤,不能上承舌面;剥落范围大小与气阴、气血亏虚程度相关。
- 需与先天性剥苔(常位于舌中央人字界沟前、呈菱形)鉴别。
- 定义:舌苔在疾病过程中部分或全部脱落,剥落处光滑无苔。
-
偏苔 vs. 全苔
- 定义:
- 全苔:苔遍布整个舌面。
- 偏苔:苔只分布于舌前、后、左或右某局部。
- 临床意义:
- 全苔多提示邪气散漫(常见湿痰中阻);偏苔则常提示该部位对应的脏腑有邪气停聚。
- 机理:
- 如舌尖偏苔提示热在上焦;舌中或舌根偏苔提示胃肠或下焦问题。
- 定义:
-
眞苔 vs. 假苔
- 定义:
- 眞苔:坚敛着实、紧贴舌面,刮之难去,似自生在舌上,具有“根”。
- 假苔:不着实,浮于舌面,刮之即去,无明显根蒂。
- 临床意义:
- 对判断疾病轻重、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机理:
- 眞苔为胃气充足生成,若病中见厚,表明邪气深重但正气尚存;
- 无根苔提示脾、胃、肾之气虚,正气衰竭。
- 定义:
(2)望苔色:
-
白苔
- 特征:舌苔呈白色,可分薄白(透见舌质)和厚白(遮盖舌质)。
- 临床意义:
- 薄白苔常为正常或表证、寒证;
- 厚白苔可能提示湿浊、痰饮或食积。
- 机理:
- 白苔为舌苔本色,其干湿和厚薄变化反映外感寒湿或风热等状态;特殊时(如积粉苔、燥裂白苔)也可见于热证。
-
黄苔
- 特征:舌苔呈黄色,根据程度可分为浅黄、深黄和焦黄。
- 临床意义:
- 主热证、里证。
- 薄黄提示热势轻(如风热表证或风寒化热初起);
- 深黄、焦黄者如黄糙苔、黄瓣苔、焦黄苔提示邪热伤津、燥结腑实,若黄腻苔提示湿热或痰热内蕴,或食积化腐。
- 机理:
- 邪热熏蒸导致苔色由白转黄,黄苔出现的位置(舌尖、舌中、舌根)还可指示热邪所在病位。
-
灰黑苔
- 特征:颜色介于灰与黑之间,常见于舌中、人字界沟附近较深,向舌尖逐渐变浅。
- 临床意义:
- 主阴寒内盛或里热炽盛,均属重证,黑色越深,病情越严重。
- 阳虚寒湿内盛:舌边、舌尖部呈白腻苔,而舌中、舌根部出现灰黑苔,舌面湿润。
- 湿热内蕴:舌边、舌尖见黄腻苔,而舌中为灰黑苔。
- 热极津枯:苔焦黑干燥、谁知干裂起刺。
- 湿热夹痰:苔黑褐色或加有霉斑者,多有胃肠湿浊宿食、积久化热导致。
- 机理:
- 灰黑苔可由白苔或黄苔转化而成。
- 在寒湿病中通常伴湿润多津,在热性病中则干燥无津。
- 部分患者因外界染色(如吸烟)也可出现,但需结合其他表现判断。
8. 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意义
(1)舌象分析要点:
- 察舌的神气和胃气
- 舌之神气
- 荣舌为有神之舌
- 枯舌为无神之舌
- 舌之胃气
- 舌苔薄白、舌苔虽厚、刮之仍有苔迹、或脱落复生新苔、以及舌苔有根,均提示胃气充足。
- 舌苔似有似无,或浮而无根,刮之既去,光滑如镜,则提示胃气衰败。
- 舌之神气
(2)舌质和舌苔的综合判断:
舌质颜色、形态
,主要反映脏腑气血津液
的情况。舌苔颜色、形态
,主要反应病邪和病证
的情况。- 舌苔或舌质单方面异常:一般无论病之新久,提示病情尚属单纯。
- 如淡红舌而伴有干、厚、腻、滑、剥等苔质变化,或苔色出现黄、灰、黑等异常时,主要提示病邪性质、病程长短、病位深浅、病邪盛衰和消长等方面情况,正气尚未明显损伤,故临床治疗时应以祛邪为主。
- 舌苔薄白而出现舌质老嫩、舌体胖瘦或舌色红绛、淡白、青紫等变化时、主要反映脏腑功能强弱,或气血、津液的盈亏及运行的畅滞。病邪损及营血的程度等,临床治疗应着重于调整阴阳,调和气血,扶正祛邪。
- 舌苔和舌质均出现异常
- 舌苔与舌质变化一致:提示病机相同,所主病证一致,说明病变比较单纯。例如,舌质红,舌苔黄而干燥,主实热证;舌质红绛而有裂纹,舌苔焦黄干燥,多主热极津伤;舌质红瘦,苔少或无苔,主阴虚内热;舌质淡嫩,舌苔白润,主虚寒证:青紫舌,舌苔白腻,多为气血瘀阻,痰湿内停的病理特征。
- 舌苔和舌质变化不一致:舌苔与舌质不一致,甚至出现相反的变化,多提示病因病机比较复杂,此时应对二者的病因病机及相互关系进行综合分析。例如,淡白舌黄苔,舌色淡白主虚寒,而苔黄腻又主湿热,舌色与舌苔反映的病性相反,
但舌质主要反映正气,舌苔主要反映病邪
,所以,若平素脾胃虚寒者,复感湿热之邪便可见上述舌象,此为寒热夹杂、本虚标实。又如,舌质红绛,舌苔白滑腻,舌质红绛本属内热,而苔白腻又常见于寒湿内郁,与舌反映出寒、热两种病性,其成因可由外感热病,营分有热,故舌质红,但气分有湿,则白滑腻;或平素为阴虚火旺之体,复感寒湿之邪、痰食停积,故舌苔白而滑腻;或外感湿温病,因体内有热可见舌红绛,但又因为内有湿邪困阻,阳气不能外达,亦可见苔白腻。
(3)舌疹的临床意义:
- 分辨病位浅深:根据舌象分布情况判断。
- 区别病邪性质:根据舌象分布情况判断。
- 判断邪正盛衰:根据舌象分布情况判断。
- 分析病势进退:根据舌象分布情况判断。
- 推测病情预后:根据舌象分布情况判断。
(4)危重舌象疹法:
- 猪腰舌→舌面无苔,如去膜的猪腰,多见于热病伤阴,胃气将绝,主病危。
- 镜面舌→舌深绛无苔而光亮如镜,主胃气、胃阴枯涸;舌色眺白如镜,毫无血色,也称眺白舌,主营血大亏,阳气将脱,均属病危难治。
- 砂皮舌→舌粗糙有刺,如沙鱼皮,或干燥枯裂。主津液枯竭,病危。
- 千荔舌→舌敛束而无津,形如干荔肉,主热极津枯,病危。
- 火柿舌→舌如火柿色,或色紫而干晦如猪肝色,主内脏败坏,病危。
- 赭黑舌→舌质色赭带黑,主肾阴将绝,病危。
- 瘦薄无苔舌→舌体瘦小薄嫩,光而无苔,属胃气将绝,难治。
- 囊缩卷舌→舌体卷缩,兼阴囊缩入,属厥阴气绝,难治。
- 舌强语塞→舌体强道,转动不灵,且语言塞涩,多属中风痰瘀阻络,难治。
- 蓝舌而苔黑或白→舌质由淡紫转蓝,舌苔由淡灰转黑,或苔白如霉点、糜点,主病危重,难治。
4. 望小儿食指络脉
(1)望小儿食指络脉原理:
-
基本原理
- 小儿食指掌侧前缘的浅表络脉(又称“指纹”)是寸口脉的分支,属于手太阴肺经。
- 与诊寸口脉具有相同的诊断意义,可反映体内病变。
-
临床意义
- 小儿3岁以内脉诊因寸口脉短小、易哭闹而受限,望指纹能弥补脉诊不足,辅助判断儿科疾病。
(2)望诊方法:
- 抱姿及观察环境
- 抱小儿时让其面向光亮。
- 操作步骤
- 用医生左手拇指和食指握住小儿食指末端;
- 用右手拇指侧缘自指尖向指根部轻推几次,力度适中,使络脉充分显露。
(3)小儿食指正常络脉:
-
分关描述(按指节划分三关):
- 风关(第一节):掌指横纹至第二节横纹之间
- 气关(第二节):第二节横纹至第三节横纹之间
- 命关(第三节):第三节横纹至指端
-
正常特点
- 指纹纹色浅红、红黄相间,隐隐可见于风关内,粗细适中。
-
影响因素
- 年龄:幼儿络脉显露较长,年长儿则略短。
- 体质:皮肤薄嫩易显,皮肤厚、肥胖者则模糊。
- 气候:天热时络脉扩张(增粗、变长),天冷时收缩(细缩)。
(4)小儿食指病理络脉:
-
浮沉分表里
- 浮显:指纹浮于皮肤表面,表明病邪在表(外感表证)。
- 沉隐:指纹沉于皮下不易见,提示病邪在里(内伤里证)。
-
红紫辨寒热
- 色鲜红:主外感风寒表证(气血外浮)。
- 紫红:提示内热盛,邪热内陷。
- 其他颜色:
- 青色:多见于疼痛、惊风或肝风内动;
- 淡白:主脾虚、疳积;
- 紫黑:提示血络郁闭,多属病危。
-
淡滞定虚实
- 指纹浅淡纤细:气血不足、虚证。
- 指纹浓滞增粗:邪正相争,气血壅滞,属实证。
-
三关测轻重
- 风关:指纹显露于风关,邪气浅、病情轻,多见于外感初起。
- 气关:指纹达于气关,提示邪气入经、病情较深。
- 命关:指纹达至命关,说明邪气已入脏腑,病情严重;若直达指端(“透关射甲”),预后凶险。
5. 望排泄物
(1)望排泄物原理:
观察人体的分泌物(如汗、泪、涕、唾、涎)、排泄物(大便、小便)及病理产物(痰、呕吐物、脓血等)。各种排出物的产生和形成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反映机体寒热、虚实状态。 颜色淡、白、质稀者,多属虚证、寒证。颜色深、黄、质稠者,多属实证、热证。
-
望痰:痰为肺及气道排出的病理性黏液。
- 观察要点:
- 痰白、质清、稀:常见于寒痰(寒邪阻肺或脾阳不足,湿聚为痰)。
- 痰黄、质黏稠(甚至结块):提示热痰(邪热煎津形成)。
- 痰少、质黏,不易咯出:多见于燥痰(燥邪犯肺或肺阴虚)。
- 痰中带血(色鲜红):称为咯血,见于肺痨、肺癌,多因肺阴亏虚或肝火犯肺。
- 咯吐脓血痰,味腥臭:为肺痈,提示热毒蕴肺、肉腐成脓。
- 观察要点:
-
望涕:涕是鼻腔分泌的黏液,为肺之液。
- 观察要点:
- 新病流清涕、鼻塞:多见于外感表证(风寒)。
- 鼻塞流浊涕:提示风热表证。
- 反复大量清涕,伴鼻痒、喷嚏:常因肺气虚、卫表不固。
- 久流浊涕,质稠、量多、带气腥臭:提示湿热内蕴,形成鼻渊。
- 观察要点:
-
望涎唾:涎唾包括口腔分泌的清稀(涎)与黏稠、泡沫状(唾)液体,分别反映脾与肾功能及与胃有关。
- 观察要点:
- 口流清涎、量多:常见于脾胃虚寒(脾胃阳虚,气不化津)。
- 口中反复吐黏涎:多因脾胃湿热,湿邪困阻中焦。
- 小儿口角流涎、颐下湿渍:称为“滞颐”,提示脾虚不能摄津。
- 睡中流涎:可能与胃内热或宿食内停、痰热内蕴有关。
- 频繁吐唾:或因胃中虚冷、肾阳不足,水液上泛,或因宿食、湿邪留滞引起。
- 观察要点:
-
望呕吐物:呕吐是胃气上逆的表现,可为饮食物、清水、痰涎,或混有脓、血等。
- 观察要点:
- 呕吐物清稀、无酸臭:多属寒呕,见于脾胃阳虚或寒邪犯胃。
- 呕吐物秽浊、有酸臭:提示热呕,因邪热犯胃、蒸腐胃中饮食。
- 呕吐清水、痰涎:提示水饮内停,脾运不健。
- 呕吐不消化、气味酸腐的食物:常见于伤食,暴饮暴食损伤脾胃。
- 呕吐黄绿苦水:主肝胆湿热或郁热。
- 吐血(暗红或紫暗,有块、夹食物残渣):提示胃热积、或肝火犯胃、血瘀等。
- 观察要点:
结语
中医望诊乃四诊之首,以"司外揣内"为道,观神色形态之变,察五色应五脏之象。青赤黄白黑映肝心脾肺肾,荣枯明晦辨气血盛衰之机。以目观象,以象测藏,藏于内者必形于外,此乃"有诸内必形诸外"之真谛。医者凝神静气,见微知著,从皮毛肌腠至五官九窍,皆可窥天地人三才相应之妙。望诊之道,既是医术,更是参透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生命智慧。生命万象,皆可映于方寸皮脉之间。
文章作者 会写代码的小郎中
上次更新 2025-03-19
许可协议 CC BY-NC-ND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