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凡以补养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为主,用于治疗各种虚损病证的方剂,统称为补益剂。 本类方剂是根据“虚则补之” “损者益之”,以及“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的理论立法,属于“八法”中的“补法”。

补益剂

第一节 补气

四君子汤

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歌】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陈名六君,祛痰补气阳虚饵,除却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气滞使。


【组成】人参去芦(9g),白术(9g),茯苓去皮(9g),甘草使炙(9g)
【用法】研细末,每服15g,加盐少许水煎温服;或作汤剂水煎服(现代用法)。
【功用】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缓。

【附方】

  1. 异功散《小儿药证直诀》

    • 组成及用法:人参6g、白术6g、茯苓6g、甘草6g、陈皮6g,加生姜5片、大枣2枚,水煎服。
    • 功用:益气健脾,行气化滞。
    • 主治:脾胃气虚兼气滞证(食欲不振,胸脘痞闷,呕吐泄泻)。
  2. 六君子汤《医学正传》

    • 组成及用法:四君子汤加陈皮一钱3g、半夏一钱五分4g,加生姜3片、大枣2枚,水煎服。
    • 功用:益气健脾,燥湿化痰。
    • 主治:脾胃气虚兼痰湿证(痰多稀白,恶心呕吐,舌苔白腻)。
  3. 香砂六君子汤《古今名医方论》

    • 组成及用法:人参一钱3g、白术二钱6g、茯苓二钱6g、甘草七分2g、陈皮八分3g、半夏一钱3g、砂仁八分3g、木香七分2g,加生姜6g,水煎服。
    • 功用:益气化痰,行气温中。
    • 主治:脾胃气虚、痰阻气滞证(脘腹胀痛,消瘦倦怠,气虚肿满)。

【鉴别】

  • 四君子汤:基础补气方,纯补脾胃之气(面色萎白,脉虚缓)。
  • 理中丸:温中散寒(干姜配人参,主治脾胃虚寒证)。
  • 异功散:四君加陈皮,兼行气化滞(痞闷、呕吐)。
  • 六君子汤:四君加陈、夏,兼化痰湿(痰多苔腻)。
  • 香砂六君:六君加香、砂,增行气止痛(脘腹胀痛明显)。

【医案举例】

  1. 小儿食滞服消导药不效,改用四君子汤健补脾胃,后以补中益气汤调理痊愈。(《续名医类案》)
  2. 中气虚寒致泄泻、齿衄,投四君子汤加益智仁、干姜温补中气。(《静香楼医案》)

参苓白术散

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歌】参苓白术扁豆陈,莲草山药砂薏仁,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


【组成】人参二斤(15g),白术二斤(15g),白茯苓二斤(15g),甘草使炒,二斤(9g),山药二斤(15g),莲子肉去皮,一斤(9g),白扁豆姜汁浸,去皮,微炒(12g),薏苡仁一斤(9g) ,缩砂仁一斤(6g),桔梗炒令深黄色,一斤(6g)
【用法】散剂:研细末,每服6-10g,大枣煎汤送服;或作汤剂,加枣3枚,水煎服。
【功用】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

  1. 脾虚湿盛证:食少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2. 肺脾气虚痰咳:咳嗽痰多色白,神疲乏力,纳差便溏,舌淡苔腻,脉细弱。

【附方】

  1. 七味白术散《小儿药证直诀》

    • 组成及用法:人参7g、白术15g、茯苓15g、甘草3g、藿香叶15g、木香6g、葛根15-30g(渴者增量),水煎服。
    • 功用:健脾止泻,升清解表。
    • 主治:脾胃久虚泄泻,津伤口渴,或兼外感呕吐。
  2. 资生丸《证治准绳》

    • 组成及用法:白术米汨水浸,用山黄土拌蒸九次,晒九次,去土,切片 焙干,三两(90g) 人参去芦,人乳浸透,饭锅上蒸熟,三两(90g) 白茯苓去粗皮,水飞去筋膜,人乳拌,饭锅上蒸,晒干,一两五钱(45g)橘红 山楂肉蒸 神曲炒,各二两(各60g)川黄连姜汁炒 白豆蔻仁微炒 泽泻去毛,炒,各三钱半(各10.5g)桔梗米泔淡,炒 真薇香洗 甘草蜜炙,去皮,各五钱(各158)白扁炒,各一两五钱(各45g)末之,炼蜜丸,每丸二钱重。每服一丸,醉饱后二丸,细嚼,淡姜汤下。
    • 功用:健脾消食,调和脏腑。
    • 主治:脾胃虚弱,食少腹胀,面黄便溏。

【鉴别】

  • 参苓白术散:健脾渗湿为主,兼培土生金(肺脾双补),适用于脾虚湿盛泄泻或痰湿咳嗽。
  • 七味白术散:健脾升清止渴,兼解表化湿,主治脾虚泄泻伴津伤口渴或外感。
  • 资生丸:健脾消食力强(含麦芽、神曲、山楂),兼清热燥湿(黄连),用于脾虚食积便溏。

【医案举例】

  1. 妇人经前必泻三日,脉濡弱,诊为脾虚湿滞。投参苓白术散月余,经行不泻。(《古今医案》)
  2. 脾虚湿盛致肠鸣泄泻、面黄乏力,服本方后泻止纳增,继以调理康复。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方歌】补中参草术归陈,芪得升柴用更神,劳倦内伤功独擅,气虚下陷亦勘珍。


【组成】黄芪五分,病甚一钱(18g),甘草炙,五分(9g),人参去芦,三分(6g) ,当归酒焙,三分(6g),橘皮不去白,三分(6g),升麻三分(6g) ,柴胡三分(6g),白术三分(6g)
【用法】水煎服,食后温服(现代用法)。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

  1. 脾胃气虚证:食少体倦,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脉虚软。
  2. 气虚下陷证: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伴气短乏力,舌淡脉虚。
  3. 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脉虚大。

【附方】

  1. 举元煎《景岳全书》

    • 组成及用法:人参9-15g,黄芪炙,9-15g,甘草炙,3-6g,升麻炒,2-3g,白术炒,3-6g,水煎服。
    • 功用:补气固脱,升提摄血。
    • 主治:气虚下陷之血崩、亡阳垂危。
  2. 升陷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 组成及用法:黄芪生,18g,知母9g,柴胡4.5g,桔梗4.5g,升麻3g,水煎服。
    • 功用:益气升陷。
    • 主治: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似喘,脉沉迟微弱)。
  3. 升阳益胃汤《内外伤辨惑论》

    • 组成及用法:黄芪30g,半夏15g,人参15g,甘草炙,15g,独活9g,防风9g,白芍9g,羌活9g,橘皮6g,茯苓9g,柴胡9g,泽泻9g,白术9g,黄连1.5g,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 功用:益气升阳,清热除湿。
    • 主治:脾胃气虚湿热证(肢重口苦,便溏尿赤)。
  4. 保元汤《博爱心鉴》

    • 组成及用法:黄芪9g,人参3g,甘草炙,3g,肉桂1.5g,加生姜,水煎服。
    • 功用:益气温阳。
    • 主治:元气不足证(倦怠畏寒,痘疮阳虚)。
  5. 益气聪明汤《东垣试效方》

    • 组成及用法:黄芪30g,甘草10g,芍药15g,黄柏10g,人参10g,升麻10g,葛根15g,蔓荆子10g,水煎服。
    • 功用:益气升阳,聪耳明目。
    • 主治:脾胃虚致目暗耳聋(视物不清,耳鸣多年)。

【鉴别】

  • 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主升清阳(治气虚发热/下陷)。
  • 举元煎:专补气摄血(血崩血脱急症)。
  • 升陷汤:纯升胸中大气(气短似喘,脉微弱)。
  • 升阳益胃汤:祛湿清热并重(肢痛口苦,湿热内停)。
  • 保元汤:温阳固本(元气虚损,痘疮顶陷)。
  • 益气聪明汤:升清利窍(耳目失养,清阳不升)。

【医案举例】

  1. 头痛月余,脉浮虚恶寒,服散风药无效。投补中益气汤加蔓荆子,二剂愈。(《续名医类案》)
  2. 劳倦发热,误用寒药致虚,以本方甘温除热,调理康复。

生脉散

生脉散《医学启源》

【方歌】生脉麦味与人参,保肺清心治暑淫,气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脉绝急煎斟。


【组成】人参五分(9g),麦门冬五分(9g),五味子七粒(6g)
【用法】水煎服。
【功用】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

  1. 气阴两伤证:暑热、温病后期,汗多神疲,体倦气短,咽干口渴,舌干红少苔,脉虚数。
  2. 肺虚久咳证:干咳少痰,短气自汗,口干舌燥,脉虚细。

【医案举例】
暑热误饮冷粥致吐,胃热上溢,投生脉散后吐止神清,诸症顿减。(《续名医类案》)

玉屏风散

玉屏风散《究原方》

【方歌】玉屏风散少而精,芪术防风鼎足形,表虚汗多易感冒,益气固表止汗灵。


【组成】黄芪蜜炙,二两(60g),白术二两(60g),防风一两(15g)
【用法】散剂:每服6-9g,大枣煎汤送服;或作汤剂,加枣1枚,水煎服。
【功用】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

  1. 表虚自汗:汗出恶风,面色㿠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
  2. 虚人易感:腠理不固,反复外感风邪。

【鉴别】

  • 玉屏风散:卫气虚弱致自汗(无外感,纯虚证)。
  • 桂枝汤:外感风寒营卫不和之自汗(伴发热、身痛等表证)。

【医案举例】
郭某劳倦伤气,自汗脉虚,误发散恐阳脱。投玉屏风散二剂汗止症愈。(《一得集》)

人参蛤蚧散(原名蛤蚧散)

人参蛤蚧散《博济方》

【方歌】人参蛤蚧作散服,杏苓桑皮草二母,肺肾气虚蕴痰热,咳喘痰血一并除。


【组成】蛤蚧新好者,炙研,一对(30g),人参二两(6g),杏仁六两(18g),茯苓二两(6g),甘草炙,五两(15g),桑白皮二两(6g),知母二两(6g),贝母二两(6g)

【用法】散剂:研细末,每服6g,生姜2片煎汤送服,日2次;或作汤剂,水煎服。
【功用】补肺益肾,止咳定喘。
【主治】肺肾气虚,痰热咳喘证,咳嗽气喘,呼多吸少,痰稠色黄或脓血。胸中烦热,身体羸瘦,遍身浮肿,脉浮虚。

【附方】
人参胡桃汤《济生方》

  • 组成及用法:
    人参6g,胡桃肉30g,生姜5片,水煎温服。
  • 功用:益气补肺,温肾平喘。
  • 主治:肺肾虚寒喘急(胸满喘促,不得平卧)。

【鉴别】

  • 人参蛤蚧散:补肺肾兼清痰热(痰稠色黄,脉浮虚)。
  • 人参胡桃汤:纯温补肺肾(虚寒喘满,无痰热)。

第二节 补血

四物汤

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方歌】四物地芍与归芎,营血虚滞此方宗,妇女经病凭加减,临症之时可变通。


【组成】熟地黄(12g),当归(12g),白芍(12g),川芎(12g)
【用法】水煎服。
【功用】补血,活血,调经。
【主治】

  • 血虚证:头晕目眩,心悸失眠,面色无华,月经不调,量少或闭经,舌淡脉细。
  • 冲任虚损:妇人经水不调,脐腹作痛,崩中漏下。

【附方】

  1. 圣愈汤《医宗金鉴》

    • 组成及用法:四物汤加人参三钱(9g)、黄芪五钱(15g),水煎服。
    • 功用:益气补血摄血。
    • 主治:气血两虚之月经先期,量多色淡。
  2. 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

    • 组成及用法:四物汤加桃仁二钱(6g)、红花一钱(3g),水煎服。
    • 功用:养血活血。
    • 主治:血虚兼血瘀之月经不调,痛经。

【鉴别】

  • 四物汤 vs 归脾汤
    四物汤专补血虚,主治血虚不荣、冲任失调;归脾汤气血双补,主治心脾两虚、气血不足。
  • 四物汤 vs 当归补血汤
    四物汤补血配活血,治血虚夹滞;当归补血汤重用黄芪补气生血,治血虚阳浮。

【医案举例】
妇人经后腹痛,面白舌淡,脉细弱。投四物汤加艾叶、香附,三剂痛止,继服调经而愈。(《续名医类案》)

当归补血汤

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

【方歌】当归补血有奇功,归少芷多力最雄,更有芷防同白术,别名止汗玉屏风。


【组成】黄芪一两(30g),当归二钱(6g)
【用法】水煎服。
【功用】补气生血。
【主治】

  • 血虚阳浮发热:肌热面赤,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
  • 妇人经期、产后血虚发热

【医案举例】
一妇产后发热,面赤烦渴,脉洪大而虚。投当归补血汤,一剂热退,三剂痊愈。(《名医类案》)

归脾汤

归脾汤《济生方》

【方歌】归脾汤用术参芪,归草茯神远志宜,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组成】白术一两(18g),黄芪去芦,一两(18g),龙眼肉一两(18g),人参半两(9g),当归一钱(9g),茯神去木,一两(18g),远志蜜制,一钱(6g),酸枣仁炒,一两(18g),木香不见火,半两(9g),甘草炙,二钱半(6g)
【用法】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水煎服。
【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

  • 心脾气血两虚:心悸怔忡,健忘失眠,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 脾不统血:便血、崩漏,月经超前量多,或淋漓不止。

【附方】
八珍汤《瑞竹堂经验方》

  • 组成及用法:人参三钱(9g)、白术三钱(9g)、茯苓三钱(9g)、甘草二钱(6g)、熟地三钱(9g)、当归三钱(9g)、白芍三钱(9g)、川芎二钱(6g),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煎服。
  • 功用:益气补血。
  • 主治:气血两虚证(面色苍白,头晕目眩,气短懒言)。

【鉴别】

  • 归脾汤 vs 补中益气汤
    归脾汤补心脾、摄血液,主治心脾两虚及脾不统血;补中益气汤升阳举陷,主治中气下陷及气虚发热。
  • 归脾汤 vs 四物汤
    归脾汤气血双补,兼安神摄血;四物汤专补血虚,兼调冲任。

【医案举例】
一妇人崩漏不止,面色萎黄,心悸失眠。投归脾汤加阿胶,十剂血止,继服月余康复。(《古今医案按》)

第三节 气血双补

八珍汤

八珍汤《正体类要》

【方歌】双补气血八珍汤,四君四物枣生姜,再加黄芪与肉桂,十全大补效更强。


【组成】人参一钱(9g),白术一钱(9g),茯苓一钱(9g),甘草使炙,五分(5g),熟地黄一钱(9g),当归一钱(9g),白芍一钱(9g),川芎一钱(9g)
【用法】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煎服。
【功用】益气补血。
【主治】气血两虚证:面色苍白,头晕目眩,气短懒言,心悸怔忡,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附方】

  1. 十全大补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组成及用法:八珍汤加黄芪三钱(9g)、肉桂一钱(3g),水煎服。
    • 功用:温补气血。
    • 主治:气血两虚兼阳气不足(畏寒肢冷,疮疡不敛)。
  2. 人参养荣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组成及用法:十全大补汤去川芎,加五味子二钱(6g)、远志二钱(6g)、陈皮二钱(6g),水煎服。
    • 功用:益气补血,养心安神。
    • 主治:气血两虚兼心神不宁(失眠健忘,惊悸多梦)。

【鉴别】

  • 八珍汤 vs 归脾汤
    八珍汤气血双补,无安神摄血之功;归脾汤补心脾,兼治脾不统血及失眠。
  • 十全大补汤 vs 人参养荣汤
    前者温补气血,后者偏养心安神,去川芎防辛散,加远志、五味子宁心。

【医案举例】
一男子久病体虚,面白气短,脉细弱。投八珍汤月余,气血渐复,诸症悉平。(《续名医类案》)

炙甘草汤(复脉汤)

炙甘草汤《伤寒论》

【方歌】炙甘草汤参桂姜,麦冬生地麻仁襄,大枣阿胶加酒服,虚劳肺痿效力彰。


【组成】炙甘草四两(12g),生地黄一斤(50g),人参二两(6g),桂枝去皮,三两(9g),阿胶二两(6g),麦冬去心,半升(10g),麻仁半升(10g),生姜三两(9g),大枣使三十枚(10枚)
【用法】水酒各半煎服,阿胶烊化。
【功用】益气滋阴,通阳复脉。
【主治】

  • 阴血阳气虚弱: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
  • 虚劳肺痿:干咳无痰,形瘦气短,虚烦眠差。

【附方】
加减复脉汤《温病条辨》

  • 组成及用法:炙甘草汤去人参、桂枝、生姜、大枣,加白芍六钱(18g),水煎服。
  • 功用:滋阴复脉。
  • 主治:温热病后期阴液亏虚(手足心热,口干舌燥,脉虚大)。

【鉴别】

  • 炙甘草汤 vs 生脉散
    炙甘草汤阴阳并补,治脉结代;生脉散气阴双补,治暑伤气阴。
  • 炙甘草汤 vs 加减复脉汤
    前者含桂枝、姜、枣温阳,后者纯滋阴液,去温燥之品。

【医案举例】
患者心悸脉结代,舌红少苔。投炙甘草汤,三十剂后脉律复常。(《经方实验录》)

泰山磐石散

泰山磐石散《景岳全书》

【方歌】泰山磐石八珍全,去茯加芪苓断联,再益砂仁及糯米,胎元稳固保平安。


【组成】人参一钱(3g),黄芪五钱(15g),当归二钱(6g),川芎八分(2.4g),白芍二钱(6g),熟地黄二钱(6g),白术二钱(6g),炙甘草五分(1.5g),续断一钱(3g),黄芩一钱(3g),砂仁五分(1.5g),糯米一撮(5g)
【用法】水煎服,妊娠后每月服二剂,胎稳后停服。
【功用】益气养血,补肾安胎。
【主治】气血虚弱,胎元不固:胎动不安,腰酸腹痛,屡有堕胎,面色淡白,舌淡苔薄,脉滑无力。

【附方】
保产无忧散《傅青主女科》

  • 组成及用法:当归钱半(4.5g),川芎钱半(4.5g),白芍二钱(6g),黄芪八分(2.4g),菟丝子一钱(3g),川贝一钱(3g),荆芥八分(2.4g),厚朴七分(2.1g),艾叶七分(2.1g),羌活五分(1.5g),甘草五分(1.5g),枳壳六分(1.8g),生姜三片,水煎服。
  • 功用:养血安胎,理气顺产。
  • 主治:胎位不正,临产交骨不开,或胎动不安。

【鉴别】

  • 泰山磐石散 vs 保产无忧散
    前者补气血固胎元,用于孕早期胎动;后者理气促产,用于临产胎位不正。
  • 泰山磐石散 vs 八珍汤
    前者专为安胎设,加续断、黄芩、砂仁;后者通用气血双补。

【医案举例】
一妇屡次滑胎,孕后投泰山磐石散,每月服三剂,足月顺产。(《景岳全书医案》)

第四节 补阴

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方歌】六味地黄益肾肝,山药丹泽萸苓掺,阴虚火旺加知柏,养阴明目加杞菊。


【组成】熟地黄八钱(24g),山茱萸四钱(12g),干山药四钱(12g),泽泻三钱(9g),牡丹皮三钱(9g),茯苓三钱(9g)
【用法】炼蜜为丸,每服9g;亦可作汤剂,水煎服。
【功用】滋阴补肾。
【主治】肾阴虚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附方】

  1. 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

    • 组成及用法:六味地黄丸加知母二钱(6g)、黄柏二钱(6g),水煎服。
    • 功用:滋阴降火。
    • 主治:阴虚火旺(骨蒸潮热,虚烦盗汗)。
  2. 杞菊地黄丸《医级》

    • 组成及用法:六味地黄丸加枸杞子三钱(9g)、菊花二钱(6g),水煎服。
    • 功用:滋肾养肝明目。
    • 主治:肝肾阴虚目疾(视物模糊,干涩畏光)。
  3. 都气丸《医贯》

    • 组成及用法: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二钱(6g),水煎服。
    • 功用:滋肾纳气。
    • 主治:肾虚不纳气(喘促短气,呼多吸少)。
  4. 麦味地黄丸《寿世保元》

    • 组成及用法:六味地黄丸加麦冬三钱(9g)、五味子二钱(6g),水煎服。
    • 功用:滋补肺肾。
    • 主治:肺肾阴虚(虚喘劳嗽,潮热盗汗)。

【鉴别】

  • 六味地黄丸 vs 左归丸
    六味“三补三泻”,平补肾阴;左归纯补无泻,滋填真阴,适用于真阴大亏。
  • 知柏地黄丸 vs 大补阴丸
    前者清虚火,后者滋降相火,力峻于知柏。

【医案举例】
一男子腰酸盗汗,舌红脉细数。投六味地黄丸月余,诸症渐平。(《临证指南医案》)

左归丸

左归丸《景岳全书》

【方歌】左归丸内山药地,萸肉枸杞与牛膝,菟丝龟鹿二胶合,壮水之主方第一。


【组成】大熟地八两(240g),山药炒,四两(120g),山茱萸肉四两(120g),枸杞子四两(120g),菟丝子制,四两(120g),鹿角胶敲碎,炒珠,四两(120g),龟板胶切碎,炒珠,四两(120g),川牛膝使酒洗,蒸熟,三两(90g)
【用法】蜜丸,每服9g;或作汤剂,水煎服。
【功用】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主治】真阴不足证:头晕目眩,腰酸腿软,遗精滑泄,自汗盗汗,口燥舌干,舌红少苔,脉细。

【附方】
左归饮《景岳全书》

  • 组成及用法:熟地三钱(9g)、山药二钱(6g)、枸杞二钱(6g)、茯苓一钱半(4.5g)、山茱萸二钱(6g)、炙甘草一钱(3g),水煎服。
  • 功用:补益肾阴。
  • 主治:真阴不足轻证(腰酸咽干,脉细弱)。

【鉴别】

  • 左归丸 vs 六味地黄丸
    左归纯补无泻,滋填真阴;六味补泻兼施,平和调补。

大补阴丸

大补阴丸《丹溪心法》

【方歌】大补阴丸知柏黄,龟板脊髓蜜成方,咳嗽咯血骨蒸热,阴虚火旺制亢阳。


【组成】熟地黄酒蒸,六两(18g),龟板酥炙,六两(18g),黄柏炒褐色,四两(12g),知母酒浸,炒,四两(12g),猪脊髓使一具
【用法】蜜丸,每服9g;或作汤剂,猪脊髓蒸熟和药。
【功用】滋阴降火。
【主治】阴虚火旺证: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咳嗽咯血,心烦易怒,舌红少苔,脉细数。

一贯煎

一贯煎《续名医类案》

【方歌】一贯煎中用地黄,沙参杞子麦冬襄,少佐川楝疏肝气,阴虚胁痛此方良。


【组成】生地黄六钱至一两五钱(18~30g),北沙参三钱(9g),麦冬三钱(9g),当归三钱(9g),枸杞子三钱至六钱(9~18g),川楝子使一钱半(5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滋阴疏肝。
【主治】肝肾阴虚,肝气郁滞证: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

第五节 补阳

肾气丸

肾气丸《金匮要略》

【方歌】肾气丸治肾阳虚,地黄山药及山萸,丹皮苓泽加桂附,水中生火在温煦。


【组成】干地黄八两(240g),山茱萸四两(120g),山药四两(120g),泽泻三两(90g),茯苓三两(90g),牡丹皮三两(90g),桂枝一两(30g),附子炮,一两(30g)
【用法】丸剂:公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酒下15丸(6g),一日2服;或作汤剂,水煎服。
【功用】补肾助阳。
【主治】肾阳不足证:腰痛脚软,下半身冷感,小便不利或反多,舌淡而胖,脉虚弱。

【附方】

  1. 加味肾气丸《济生方》

    • 组成及用法:肾气丸加车前子一两(3g)、牛膝一两(3g),水煎服。
    • 功用:温补肾阳,利水消肿。
    • 主治:肾阳虚水肿(腰重脚肿,小便不利)。
  2. 十补丸《济生方》

    • 组成及用法:肾气丸加鹿茸一两(3g)、五味子二两(6g),水煎服。
    • 功用:补肾阳,益精血。
    • 主治:肾阳虚损,精血不足(面色黧黑,足冷足肿)。

右归丸

右归丸《景岳全书》

【方歌】右归丸中地附桂,山药茱萸菟丝归,杜仲鹿胶枸杞子,益火之源此方魁。


【组成】熟地黄八两(240g),制附子二两(60g),肉桂二两(60g),山药炒,四两(120g),山茱萸微炒,三两(90g),枸杞子微炒,三两(90g),菟丝子制,四两(120g),鹿角胶炒珠,四两(120g),杜仲姜汁炒,四两(120g),当归三两(90g)
【用法】将熟地黄蒸烂杵膏,其余公为细末,蜜丸,每服9g,一日2次;或作汤剂,水煎服。
【功用】温补肾阳,填精益髓。
【主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气衰神疲,畏寒肢冷,阳痿遗精,腰膝酸软,脉沉迟。

【附方】
右归饮《景岳全书》

  • 组成及用法:熟地二三钱或加至一二两(9~30g)、山药炒,二钱(6g)、山茱萸一钱(6g)、枸杞二钱(9g)、炙甘草一二钱(3g)、杜仲姜制,二钱(9g)、肉桂一二钱(3~6g)、制附子一二三钱(6~9g),水煎服。
  • 功用:温肾填精。
  • 主治:肾阳不足轻证(畏寒腰酸,脉沉细)。

第六节 阴阳双补

地黄饮子

地黄饮子《圣济总录》

【方歌】地黄饮子山萸斛,麦味菖蒲远志茯,苁蓉桂附巴戟天,少入薄荷姜枣服。


【组成】熟地黄(12g),山茱萸(9g),石斛(9g),麦冬去心,(6g),五味子(6g),石菖蒲(6g),远志去心(6g),白茯苓(6g),肉苁蓉浸酒(9g),官桂(6g),附子炮,(6g),巴戟天去心(9g)
【用法】加薄荷、生姜、大枣,水煎服。
【功用】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
【主治】喑痱证: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口干不欲饮,脉沉细弱。

【附方】

  1. 龟鹿二仙胶《医便》

    • 组成及用法:鹿角十斤(5000g)、龟甲五斤(2500g)、人参十五两(0.75kg)、枸杞三十两(1.5kg),熬胶,每服6g。
    • 功用:滋阴填精,益气壮阳。
    • 主治:真元虚损(遗精阳痿,目视不清)。
  2. 七宝美髯丹《积善堂方》

    • 组成及用法:赤白何首乌各一斤(各500g)、赤白茯苓各一斤(各500g)、牛膝八两(250g)、当归八两(24g)、枸杞子八两(24g)、菟丝子八两(250g)、补骨脂四两(120g),蜜丸,每服9g。
    • 功用:补益肝肾,乌发壮骨。
    • 主治:肝肾不足(须发早白,齿牙动摇)。

【鉴别】

  • 地黄饮子 vs 龟鹿二仙胶
    前者阴阳并补兼开窍,治喑痱;后者专补精髓,治虚损早衰。
  • 七宝美髯丹 vs 六味地黄丸
    前者乌发固齿,后者滋阴补肾。

【医案举例】
一老者中风后舌謇足废,投地黄饮子加减,三月后言语渐清,步履稍复。(《类证治裁》)

结语

学完补益剂,知晓不同方剂针对人体气血阴阳虚损的调补思路,这是临床应对虚证的重要基础,需牢记并在实践中打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