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祛暑剂-6
引言
凡以祛除暑邪作用为主,用于治疗暑病的方剂,统称为祛暑剂。属于“八法”中之“清法”。
祛暑剂
第一节 祛暑解表剂
香薷散
【方歌】香薷散中扁豆朴,祛暑解表化湿阻,若益银翘豆易花,新加香薷祛暑煎。
【组成】香薷君去土,一斤(9g),白扁豆臣微炒,半斤(15g),厚朴佐去粗皮姜制,半斤(12g)
【用法】散剂:共为粗末,每服三钱(9g),水一盏,酒一分,煎服。汤剂:水煎服,温服取汗。
【功用】祛暑解表,化湿和中。
【主治】
- 夏月乘凉饮冷,外感风寒,内伤于湿所致之阴暑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头重身倦,胸闷泛恶,腹痛吐泻,舌苔白腻,脉浮。
【附方】
- 新加香薷饮《温病条辨》
- 组成:香薷二钱(6g)、金银花三钱(9g)、鲜扁豆花三钱(9g)、厚朴二钱(6g)、连翘二钱(6g)。
- 功用:祛暑解表,清热化湿。
- 主治:暑温夹湿,复感于寒:发热头痛,恶寒无汗,口渴面赤,舌红苔薄黄。
第二节 祛暑清热剂
清络饮
【方歌】清络饮用荷叶边,竹丝银扁翠衣添,暑伤肺络轻清法,邪在气分服之痊。
【组成】鲜荷叶边君二钱(6g),鲜银花臣二钱(6g),西瓜翠衣臣二钱(6g),鲜扁豆花佐一枝(3g),丝瓜皮佐二钱(6g),鲜竹叶心使二钱(6g)
【用法】水煎,日二服。
【功用】祛暑清热,凉血解毒。
【主治】暑热伤肺,邪在气分:身热口渴,头目不清,昏眩微胀,舌淡红,苔薄白。
第三节 祛暑利湿剂
六一散
【方歌】六一散用滑石草,清暑利湿有功效,益元碧玉与鸡苏,砂黛薄荷加之好。
【组成】滑石君六两(18g),甘草臣一两(3g)
【用法】为细末,每服三钱(9g),包煎,蜜水或温开水调下,一日2~3次。
【功用】清暑利湿。
【主治】
- 暑湿证:身热烦渴,小便不利,或泄泻。
- 湿热下注:小便赤涩淋痛。
【附方】
- 益元散《伤寒直格》:六一散加朱砂,清心除烦,治暑热烦渴惊悸。
- 碧玉散《伤寒直格》:六一散加青黛,清肝泻火,治暑热目赤咽痛。
- 鸡苏散《伤寒直格》:六一散加薄荷,疏风解暑,治暑湿兼表证。
桂苓甘露散
【方歌】桂苓甘露猪苓膏,木泽寒水滑石草,祛暑清热又利湿,发热烦渴吐泻消。
【组成】茯苓君一两,去皮(30g),甘草臣二两,炙(60g),白术佐半两(15g),泽泻佐一两(30g),官桂佐半两(15g),石膏佐二两(60g),寒水石佐二两(60g),滑石佐四两(120g),猪苓佐半两(15g)
【用法】为末,每服三钱(9g),温汤调下,新汲水亦得,生姜汤尤为良。小儿每服一钱(3g)。
【功用】清暑解热,化气利湿。
【主治】暑湿证:发热头痛,烦渴引饮,小便不利,霍乱吐泻。
第四节 清暑益气剂
清暑益气汤
【方歌】王氏清暑益气汤,善治中暑气阴伤,洋参冬斛荷瓜翠,连竹知母甘粳襄。
【组成】西洋参君(5g),石斛臣(15g),麦冬臣(9g),黄连佐(3g),竹叶佐(6g),荷梗佐(15g),知母佐(6g),甘草使(3g),粳米使(15g),西瓜翠衣使(30g)
【用法】水煎服,日二剂,分两次温服。
【功用】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主治】暑热气津两伤证:身热汗多,口渴心烦,小便短赤,体倦少气,舌红少苔,脉虚数。
【鉴别】
- 清暑益气汤(王氏) vs 李东垣清暑益气汤:
- 王氏方(《温热经纬》):偏于清暑养阴,用于暑热耗气伤津。
- 李东垣方:偏于健脾燥湿,用于暑湿伤脾,气虚挟湿。
医案举例
某患者,夏月长途劳顿,突发高热烦渴,汗多乏力,脉虚数。投清暑益气汤,两剂后热退神清,继以生脉散调理而愈。(《王孟英医案》)
结语
祛暑剂针对暑热夹湿等复杂病况,以清、利、和等法为纲,巧妙配伍药物,能有效缓解暑热之苦,是夏日养生治病的关键方剂,助力打开暑病治疗的用药大门。
文章作者 会写代码的小郎中
上次更新 2025-04-14
许可协议 CC BY-NC-ND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