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温里剂-7
引言
凡以温里助阳、散寒通脉作用为主,用于治疗里寒证的方剂,统称为温里剂。本类方剂是根 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 “治寒以热”的原则立法,属于“八法”中之“温法”。
温里剂
第一节 温中祛寒
理中丸
【方歌】理中丸主温中阳,参术干姜甘草襄,吐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总扶阳。
【组成】人参君三两(90g),干姜臣三两(90g),白术佐三两(90g),甘草使炙,三两(90g)
【用法】蜜丸,每丸9g,每次1丸,日2次;或作汤剂,水煎服。
【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中焦虚寒证:脘腹冷痛,呕吐下利,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
【附方】
-
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组成:炮附子 炮干姜 人参去芦 白术 炙甘草 各三两(各9g) 。
- 功用:温阳散寒,补气健脾。
- 主治:脾胃虚寒重证,四肢厥冷,腹痛泄泻。
-
桂枝人参汤《伤寒论》
- 组成:桂枝四两(12g),炙甘草四两(9g),白术三两(9g),人参三两(9g),干姜三两(9g)。
- 功用:温阳健脾,解表散寒。
- 主治:脾胃虚寒兼表证,下利不止,心下痞硬。
-
理中化痰丸《名医杂著》
- 组成:人参(9g),炒白术(9g),干姜(9g),炙甘草(3g),茯苓(12g),姜制半夏(9g)。
- 功用:温中化痰。
- 主治:脾胃虚寒兼气,痰饮内停之症。
【医案举例】
曹省初病伤寒,六七日,腹满而吐,食不下,身温,手足热,自利,腹中痛, 呕,恶心。医者谓之阳多,尚疑其手足热,恐热蓄于胃中呕吐,或见吐利而为霍乱。请予诊,其 脉细而沉。质之,曰太阴证也。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予止以 理中丸,用仲景云“如鸡子黄大”,昼夜投五六枚。继以五积散,数日愈。(《伤寒九十论》)
小建中汤
【方歌】小建中汤芍药多,桂姜甘草大枣和,更加饴糖补中气,虚劳腹痛服沉疴。
【组成】饴糖君一升(30g),桂枝臣去皮,三两(9g),芍药臣六两(18g),生姜佐三两(9g),大枣佐十二枚(6枚),甘草使炙,二两(6g)
【用法】水煎去渣,入饴糖烊化,温服。
【功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中焦虚寒,肝脾失调证: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心悸虚烦,舌淡苔白,脉细弦。
【附方】
-
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
- 组成:小建中汤加黄芪一两半(4.5g)。
- 功用:温中补气,缓急止痛。
- 主治:虚劳里急,气虚自汗,肢体倦怠。
-
当归建中汤《千金翼方》
- 组成:小建中汤加当归四两(12g)。
- 功用:温补气血,缓急止痛。
- 主治:产后虚羸,腹中刺痛,气血不足。
-
大建中汤《金匮要略》
- 组成:蜀椒二合(6g)、干姜四两(12g)、人参二两(6g)、饴糖一升(30g)。
- 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痛。
- 主治:中阳虚衰,阴寒内盛之脘腹剧痛。
【医案举例】
王右,腹痛,喜按,痛时自觉有寒气自上下迫,脉虚弦,微恶寒。此为肝乘 脾,小建中汤主之。川桂枝三钱,大白芍六钱,生草二钱,生姜五片,大枣十二枚,饴糖一两。 (《经方实验录》)
吴茱萸汤
【方歌】吴茱萸汤参枣姜,肝胃虚寒此方良,阳明寒呕少阴利,厥阴头痛效亦彰。
【组成】吴茱萸君一升(9g),人参臣三两(9g),生姜佐六两(18g),大枣使十二枚(4枚)
【用法】水煎服,日2次。
【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肝胃虚寒证:
- 胃寒呕吐:食谷欲呕,胸膈满闷。
- 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头痛甚。
- 少阴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
【医案举例】
某,积劳伤阳,先已胱痛引背,昨频吐微眩,脉弱汗出。胃中已虚,肝木来 乘,防有呃忒吐蛔。仿仲景食入则呕者,吴茱萸汤主之。(《临证指南医案》卷四)
大建中汤
【方歌】大建中汤建中阳,蜀椒干姜参饴糖,阴盛阳虚腹冷痛,温补中焦止痛强。
【组成】蜀椒君炒去汗,二合(6g),干姜臣四两(12g),人参佐二两(6g),饴糖使一升(30g)
【用法】水煎去渣,入饴糖烊化,温服。
【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痛。
【主治】中阳虚衰,阴寒内盛证:脘腹剧痛,呕不能食,腹中寒,上冲皮起见头足,舌淡苔白滑,脉沉紧。
第二节 回阳救逆
四逆汤
【方歌】四逆汤中附草姜,四肢厥逆急煎尝,腹痛吐泻脉沉细,急投此方可回阳。
【组成】附子君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15g),干姜臣一两半(9g),甘草使炙,二两(6g)
【用法】水煎服,附子先煎1小时。
【功用】回阳救逆。
【主治】少阴病,阳气衰微证:四肢厥逆,恶寒蜷卧,呕吐下利,脉微欲绝。
【附方】
-
通脉四逆汤《伤寒论》
- 组成:四逆汤倍干姜三两(18g),附子大者一枚(20g)。
- 功用:破阴回阳,通达内外。
- 主治:少阴病,阴盛格阳证(身反不恶寒,面赤)。
-
白通汤《伤寒论》
- 组成:附子一枚(15g)、干姜一两(3g)、葱白四茎(6g)。
- 功用】破阴回阳,宣通上下。
- 主治:少阴病,阴盛戴阳证(面赤,下利,脉微)。
-
四逆加人参汤《伤寒论》
- 组成:四逆汤加人参一两(3g)。
- 功用:回阳救逆,益气固脱。
- 主治:阳亡气脱证(利止而亡血)。
-
参附汤《正体类要》
- 组成:人参四钱(12g),附子炮,去皮,三钱(9g)。
- 功用:益气回阳固脱。
- 主治:阳气爆脱证。症见四肢厥逆,冷汗淋漓,呼吸微弱,脉微欲绝。
【医案举例】
张氏仆病经五日,发热,脉沉微,口燥,烦躁不眠。曰:发热为阳,脉沉微为 阴,少阴症似太阳也。口燥烦躁,乃邪气内扰,当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以温少阴之经,而驱内陷 之邪。或以孑身安得阴症?别商瓜萎滋解之法,症益甚。再脉之,沉微转为虚散,已犯条款,不 得已,惟四逆汤一法,或亦可挽回。遂连进二服,是夜得睡,明日热退脉起而安。(《续名医类 案》卷一)
回阳救急汤
【方歌】回阳救急用六君,桂附干姜五味群,加麝三厘或胆汁,三阴寒厥建奇勋。
【组成】熟附子君三钱(9g),干姜臣(6g),人参臣(6g),炒白术佐三钱(9g),茯苓佐三钱(9g),陈皮佐二钱(6g),甘草使炙(6g),肉桂佐一钱(3g),五味子佐一钱(3g),制半夏使(9g)
【用法】加生姜三片,水煎,临服入麝香冲服。
【功用】回阳固脱,益气生脉。
【主治】寒邪直中三阴,真阳衰微证:四肢厥冷,神衰欲寐,下利腹痛,脉微或无。
第三节 温经散寒剂
当归四逆汤
【方歌】当归四逆桂芍枣,细辛通草甘大枣,养血温经通脉利,血虚寒厥服之效。
【组成】当归君三两(9g),桂枝臣三两(9g),芍药臣三两(9g),细辛佐三两(3g),通草佐二两(6g),大枣使二十五枚(8枚),甘草使炙,二两(6g)
【用法】水煎服,日三服。
【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主治】血虚寒厥证:手足厥寒,肢体疼痛,舌淡苔白,脉细欲绝。
黄芪桂枝五物汤
【方歌】黄芪桂枝五物汤,芍药大枣与生姜,益气温经和营卫,血痹肢麻此方良。
【组成】黄芪君三两(9g),桂枝臣三两(9g),芍药臣三两(9g),生姜佐六两(18g),大枣使十二枚(4枚)
【用法】水煎服,日三服。
【功用】益气温经,和血通痹。
【主治】血痹证:肌肤麻木不仁,肢节疼痛,脉微涩。
【医案举例】
周秋帆茂才内人,怀孕数月,一日周身痛痹,四肢拘挛,肌肤及手指掌皮,数 变如蛇蜕之形,惊痛交并,恐成废疾。余诊脉得浮大,按浮为风,大为虚,此营卫不固、血虚风 袭之候也。原中风,有中腑、中脏、中经络血脉之分,故见症各著其形。今起居如故,饮食如 常,外无六经之形症,内无便溺之阻格,惟苦肢节间病,风中血脉奚疑!处以当归四逆汤,当归 重用,佐以一派祛风之味 ,连进四剂而愈。(《得心集医案》)
暖肝煎
【方歌】暖肝煎中杞茯归,茴沉乌药姜肉桂,下焦虚寒疝气痛,温补肝肾此方推。
【组成】当归君二钱(6g),枸杞子臣三钱(9g),小茴香臣二钱(6g),肉桂佐一钱(3g),乌药佐二钱(6g),沉香佐一钱(3g),茯苓佐二钱(6g),生姜使三片
【用法】水煎服,日一剂。
【功用】温补肝肾,行气止痛。
【主治】肝肾虚寒证:小腹疼痛,疝气冷痛,睾丸坠胀,舌淡苔白,脉沉弦。
医案举例
某患者,素体阳虚,突发四肢厥逆,脉微欲绝。投四逆汤,一剂后手足转温,脉象渐复。(《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鉴别
- 四逆汤 vs 回阳救急汤:
- 四逆汤:纯阳之剂,主治少阴寒厥。
- 回阳救急汤:兼补气血,主治三阴寒厥兼气血不足。
- 当归四逆汤 vs 黄芪桂枝五物汤:
- 前者偏于温经通脉,治血虚寒厥;
- 后者偏于益气温经,治血痹肢麻。
- 理中丸 vs 小建中汤:
- 理中丸:温中祛寒,主中焦虚寒;
- 小建中汤:温中补虚,调和肝脾,主虚劳腹痛。
结语
温里剂以温热药物为核心,针对寒邪内侵或阳虚生寒之证,通过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等法,振奋阳气、驱散阴霾。
文章作者 会写代码的小郎中
上次更新 2025-04-14
许可协议 CC BY-NC-ND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