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凡以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寒热等作用为主,用于治疗伤寒邪在少阳、肝脾不和、寒热错杂的方剂,统称为和解剂。属于“八法”中之“和法”。和解剂原为治疗伤寒邪入少阳而设。少阳一脉,居于人体之半表半里,感邪之时既不宜发汗,又不宜吐下,唯有和解之法最为适宜。少阳之府为胆,胆与肝相表里,生理上相互联系,疾病时相互影响;且又常累及脾胃,致肝脾不和;若中气虚弱,寒热互结,又可致肠胃不和。故和解剂类方剂中,除和解少阳以治少阳病证外,还包括调和肝脾以治肝郁脾虚,肝脾不和证的方剂;调和寒热以治寒热互结,肠胃不和证的方剂。

解表剂

第一节 辛温解表

麻黄汤

麻黄汤《伤寒论》

【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组成】麻黄去节,三两(9g),桂枝二两(6g),杏仁去皮尖,七十个(6g),甘草使炙,一两(3g)
【用法】汤剂:麻黄先煎去沫,再与余药同煎,去渣温服,一日2次,覆取微汗。
【功用】发汗解表,宜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症见恶寒发熟,头痛身疼,无汪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附方】

  1. 麻黄加术汤《金匮要略》
    • 组成及用法:即麻黄汤原方加白术四两(12g)。水煎温服,温覆取微汗。
    • 功用:发汗解表,散寒祛湿。
    • 主治:风寒湿痹证,症见身体烦疼,无汗等。
  2. 三拗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组成及用法:麻黄不去节,杏仁不去皮尖,甘草不炙,各等分,为粗末,每服五钱(15g),加生姜五片(6g)水煎温服。
    • 功用:宣肺解表。
    • 主治:外感风寒肺气不宣证。症见鼻塞声重,语音不出,咳嗽胸闷。
  3. 大青龙汤《伤寒论》
    • 组成及用法:麻黄去节,六两(12g),桂枝二两(6g),甘草炙,二两(6g),杏仁去皮尖,四十枚(6g),石膏如鸡子大,碎(18g),生姜三两(9g),大枣十二枚(3g),水煎温服,取微汗。
    • 功用:发汗解表,清热除烦。
    • 主治:外感风寒,里有郁热证。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外赛内热烦躁,脉浮紧。

【医案举例】

一乡人邱生者,病伤寒,许为诊视,发热头痛烦渴,脉虽浮数而无力,尺以下迟而弱。许曰:虽麻黄证,而尺迟弱,仲景云:尺中迟者,荣气不足,血气微少,未可发汗。用建中汤加当归、黄芪令饮。翌日脉尚尔,其家煎迫,日夜督发汗药,言几不逊矣。许忍之,但只用建中调荣而已。至五日尺部方应,遂投麻黄汤,二服,发狂,须臾稍定,略睡,已得汗矣。信知此事为难,仲景虽云不避晨夜即宜便治,医者须察其表里虚实,待其时日。若不循次第,暂时得安,亏损五脏,以促寿限,何足贵也。(《名医类案》卷一)

桂枝汤

桂枝汤《伤寒论》

【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汗出恶风此方功。


【组成】桂枝去皮,三两(9g),芍药三两(9g),甘草使炙,二两(6g),生姜切,三两(9g),大枣擘,十二枚(6g)
【用法】汤剂:水煎温服,一日3次。服后饮热稀粥一升,温覆取微汗。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症见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附方】

  1.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伤寒论》

    • 组成及用法:桂枝汤原方加厚朴炙,去皮,二两(6g)、杏仁去皮尖,五十枚(6g)。水煎温服,覆取微汗。
    • 功用: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 主治:宿有喘病兼外感风寒,症见桂枝汤证兼咳喘者。
  2. 桂枝加葛根汤《伤寒论》

    • 组成及用法:桂枝汤原方加葛根四两(12g),先煮葛根,后纳余药同煎。水煎温服,不须啜粥。
    • 功用:解肌发表,升津舒筋。
    • 主治:风寒客于太阳经输,症见桂枝汤证兼项背强而不舒者。
  3. 桂枝加桂汤《伤寒论》

    • 组成及用法:桂枝汤原方桂枝增至五两(15g)。水煎温服。
    • 功用: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 主治:心阳虚衰,寒水凌心之奔豚,症见气从少腹上冲心胸,起卧不安。
  4. 桂枝加芍药汤《伤寒论》

    • 组成及用法:桂枝汤原方芍药增至六两(18g)。水煎温服。
    • 功用:温脾和中,缓急止痛。
    • 主治:太阳病误下伤中,症见腹满时痛,土虚木乘之证。

【医案举例】

一人伤寒六日,谵语狂笑,头痛有汗,大便不通,小便自利。众议承气汤下之。脉之,浮而大。因思仲景云:“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疼有热,小便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方今仲冬,宜与桂枝汤。众皆咋舌掩口,谤甚力,以谵狂为阳盛,桂枝入口必毙矣。李曰:“汗多神昏,故发谵妄,虽不大便,腹无所苦,和其营卫,必自愈耳。”遂违众用之,及夜笑语皆止,明日大便自通。(《续名医类案》卷一)

【鉴别】

  • 桂枝汤麻黄汤均治外感风寒表证,然桂枝汤以桂芍配伍,调和营卫,主治表虚有汗;麻黄汤以麻杏为用,发汗力强,主治表实无汗。

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

【方歌】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三阳解表效力彰。


【组成】羌活一两半(9g),防风一两半(9g),苍术一两半(9g),细辛5分(3g),川芎一两(6g),白芷一两(6g),生地黄一两(6g),黄芩一两(6g),甘草使一两(6g)
【用法】汤剂:水煎服。急汗则热服并啜粥助汗;缓汗则温服无需啜粥。
【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或浮紧。

【附方】

  1. 大羌活汤《此事难知》
    • 组成及用法:羌活汤原方去白芷,加黄连一两半(9g)、知母一两(6g)、防己一两半(9g)、独活一两半(9g)、白术一两半(9g)。每服15g,水煎热服。
    • 功用:发散风寒,祛湿清热。
    •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兼里热甚者,症见头痛身重,发热恶寒,口干烦渴,舌苔白腻,脉浮数。

【鉴别】

  • 九味羌活汤大羌活汤均治外感风寒湿邪兼里热证。大羌活汤去白芷,增黄连、知母、防己等,清热祛湿力更强,适于里热较甚者;九味羌活汤主散三阳经邪,兼清里热,适于表邪偏重者。

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伤寒论》

【方歌】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呕哕渴利慰,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兼五味。


【组成】麻黄去节,三两(9g),桂枝去皮,三两(9g),干姜三两(6g),细辛三两(3g),半夏洗,半升(9g),五味子半升(9g),芍药三两(9g),甘草使炙,三两(6g)
【用法】汤剂:先煎麻黄去沫,再纳余药同煎,温服,一日3次。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内饮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清稀,胸痞,或干呕,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附方】

  1. 射干麻黄汤《金匮要略》

    • 组成及用法:小青龙汤去桂枝、芍药、甘草,加射干9g、紫菀9g、款冬花9g、大枣3g,生姜增至12g。水煎温服。
    • 功用:宣肺祛痰,降气止咳。
    • 主治:痰饮郁结,气逆喘咳证。症见咳喘喉中痰鸣如水鸡声。
  2. 小青龙加石膏汤《金匮要略》

    • 组成及用法:小青龙汤原方加石膏6g。水煎温服,体弱者减量。
    • 功用:解表蠲饮,清热除烦。
    • 主治:外寒内饮兼郁热证。症见咳喘烦躁,脉浮。

【医案举例】
徐某,酒客,脉弦细沉,喘满胁痛,倚息不得卧。此里水招外风,以小青龙汤去麻、辛,加旋覆花、杏仁。服后症缓。(《吴鞠通医案》)

【鉴别】

  • 小青龙汤与大青龙汤:
    二者均治外寒内饮,但大青龙汤重用麻黄并加石膏,主治表寒重兼里饮化热;小青龙汤表里并治,主散寒化饮。
  • 射干麻黄汤:
    侧重祛痰降逆,主治痰饮壅肺之咳喘;小青龙汤偏解表化饮,主治外寒引动内饮。

大青龙汤

大青龙汤《伤寒论》

【方歌】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躁,风寒两解此为良。


【组成】麻黄去节,六两(12g),桂枝二两(6g),石膏如鸡子大,碎(18g),杏仁去皮尖,四十粒(6g),甘草佐使炙,二两(6g),生姜三两(9g),大枣擘,十二枚(6g)
【用法】汤剂:先煎麻黄去沫,后纳余药同煎,温服取微汗。汗多者以温粉扑身,一服汗出即停后服。
【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内有郁热证。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烦躁,脉浮紧。溢饮。症见身体疼重,四肢浮肿,恶寒发热,无汗烦躁,脉浮紧。


【医案举例】
何保义患伤寒,脉浮涩而紧,烦躁甚。许叔微投大青龙汤,三服汗出而解。(《古方医案选编》)

【鉴别】

  • 大青龙汤麻黄汤
    二者均用麻黄、桂枝解表,然大青龙汤倍麻黄并加石膏,主治表寒重兼里热烦躁;麻黄汤主表寒实证无里热。
  • 大青龙汤小青龙汤
    大青龙汤解表清里,治表寒里热;小青龙汤解表化饮,治表寒内饮。

香苏散

香苏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歌】香苏散内草陈皮,疏散风寒又理气,外感风寒兼气滞,寒热无汗胸脘痞。


【组成】紫苏叶四两(12g),香附炒香去毛,四两(12g),陈皮不去白,二两(6g),甘草使炙,一两(3g)
【用法】散剂:粗末每服9g,水煎热服;或细末6g加盐调服;亦可作汤剂水煎服。
【功用】疏散风寒,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气郁不舒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胸闷脘痞,不思饮食,舌苔薄白,脉浮。


【附方】

  1. 加味香苏散《医学心悟》
    • 组成及用法:香苏散原方加荆芥3g、秦艽3g、防风3g、蔓荆子3g、川芎1.5g、生姜3片。水煎温服,覆被取微汗。
    • 功用:发汗解表,理气解郁。
    • 主治:外感风寒较重兼气滞证。症见头痛项强,鼻塞流涕,身痛无汗,苔薄白,脉浮。

【鉴别】

  • 香苏散加味香苏散
    香苏散以苏叶、香附疏表理气为主,适于表寒轻兼气滞者;
    加味香苏散增荆芥、防风等药,解表祛风止痛力强,适于表寒重、头身痛明显者。

止嗽散

止嗽散《医学心悟》

【方歌】止嗽散中用白前,陈皮桔梗草荆添,紫菀百部同蒸用,感冒咳嗽此方先。


【组成】紫菀蒸,二斤(12g),百部蒸,二斤(12g),桔梗炒,二斤(12g),白前蒸,二斤(12g),荆芥二斤(12g),陈皮去白,一斤(6g),甘草使炒,十二两(4g)
【用法】散剂:每服9g,开水或生姜汤调服;或作汤剂,水煎服。
【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主治】风邪犯肺之咳嗽证。症见咳嗽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附方】

  1. 金沸草散《博济方》
    • 组成及用法:旋覆花90g、麻黄90g、前胡90g、荆芥穗120g、甘草30g、半夏30g、赤芍药30g。加生姜、大枣煎服。
    • 功用:发散风寒,降气化痰。
    • 主治:伤风咳嗽,症见恶寒发热,痰多鼻塞,舌苔白腻,脉浮。

【医案举例】
施某,风邪未清,左脉浮滑,咳逆头痛。用止嗽散加减:百部、紫菀、桔梗、荆芥、白前各钱半,桑叶三钱,杏仁三钱,枇杷叶引。四剂咳减。(《邵兰苏医案》)

【鉴别】

  • 止嗽散金沸草散
    止嗽散以紫菀、百部润肺止咳为主,解表力弱,适于表邪将尽、肺气失宣之咳;
    金沸草散以旋覆花、麻黄解表化痰并重,适于风邪初犯、痰多表证明显者。

第二节 辛凉解表

银翘散

银翘散《温病条辨》

【方歌】银翘散主上焦医,竹叶荆牛薄荷豉,甘桔芦根凉解法,风温初感此方宜。


【组成】金银花一两(30g),连翘一两(30g),薄荷六钱(18g),牛蒡子六钱(18g),荆芥穗四钱(12g),淡豆豉五钱(15g),苦桔梗六钱(18g),淡竹叶四钱(12g),生甘草使五钱(15g)
【用法】散剂:每服18g,鲜芦根汤煎,轻煎取香气;或作汤剂,水煎服,一日2~3次。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风热表证)。症见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汗出不畅,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附方】

  1. 加减银翘散《温病条辨》
    • 用法:
      • 胸膈闷:加藿香、郁金;
      • 渴甚:加天花粉;
      • 咽痛:加马勃、玄参;
      • 衄血:去荆芥、豆豉,加白茅根、侧柏炭;
      • 咳嗽:加杏仁;
      • 热入里:加生地、麦冬;
      • 小便短赤:加知母、黄芩、栀子。

【医案举例】
赵某,温病初起,六脉浮弦数,喉痛头痛。用银翘散加芦根、郁金,一帖表解,再服热退。后以代赈普济散愈喉痛。(《吴鞠通医案》)

【鉴别】

  • 银翘散桑菊饮
    银翘散解表清热力强,主治热重咳轻;桑菊饮宣肺止咳为主,主治咳重热轻。

桑菊饮

桑菊饮《温病条辨》

【方歌】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饶,芦根为引轻清剂,热盛阳明入母膏。


【组成】桑叶二钱五分(7.5g),菊花一钱(3g),杏仁二钱(6g),桔梗二钱(6g),连翘一钱五分(5g),薄荷八分(2.5g),芦苇根二钱(6g),生甘草使八分(2.5g)
【用法】汤剂:水煎温服,一日2次。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风温初起,邪客肺络证。症见咳嗽为主,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


【医案举例】
刘某,春温呛咳见血,脉弦细,五更咳甚。投桑菊饮加减(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芦根等),咳嗽减,脉象转缓。(《吴鞠通医案》)

【鉴别】

  • 桑菊饮银翘散
    桑菊饮以桑叶、菊花宣肺止咳为主,解表力弱,为“辛凉轻剂”;
    银翘散以银花、连翘解表清热为主,为“辛凉平剂”。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

【方歌】伤寒麻杏甘石汤,汗出而喘去度良,辛凉宣泄能清肺,定喘除热效力彰。


【组成】麻黄去节,四两(9g),石膏碎,绵裹,半斤(18g),杏仁去皮尖,五十个(9g),甘草使炙,二两(6g)
【用法】汤剂:先煎麻黄去沫,后纳余药同煎,温服,一日2次。
【功用】辛凉疏表,清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症见身热不解,咳喘气急,有汗或无汗,口渴,舌苔薄白或黄,脉浮数。

【附方】

  1. 越婢汤《金匮要略》
    • 组成及用法:麻黄六两(12g),石膏半斤(24g),生姜三两(9g),甘草二两(6g),大枣十五枚(12g)。先煎麻黄去沫,后纳余药同煎,分三次温服。
    • 功用:发汗行水。
    • 主治:风水夹热证。症见恶风,全身浮肿,脉浮,自汗出。

【鉴别】

  • 麻杏甘石汤麻黄汤
    麻杏甘石汤以石膏清肺热,主治表邪入里化热之喘咳;麻黄汤以桂枝助麻黄发汗,主治表寒实证之喘咳。
  • 麻杏甘石汤越婢汤
    前者重用石膏清肺平喘,后者配生姜、大枣发汗行水,主治风水浮肿。

柴葛解肌汤

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

【方歌】柴葛解肌陶氏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桔甘羌活芷,石膏大枣与生姜。


【组成】葛根干葛,9g,柴胡6g,黄芩6g,羌活3g,白芷3g,白芍6g,桔梗3g,甘草使3g
【用法】汤剂:加生姜3片、大枣2枚、石膏12g、水煎温服,一日2次。
【功用】解肌清热。
【主治】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症见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疼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


【附方】

  1. 程氏柴葛解肌汤《医学心悟》
    • 组成及用法:柴胡6g、葛根6g、黄芩6g、赤芍6g、知母5g、生地9g、丹皮3g、贝母6g、甘草3g。水煎温服。
    • 功用:解肌清热,滋阴润燥。
    • 主治:外感风热,里热炽盛证。症见不恶寒而口渴,舌苔黄,脉浮数。

【鉴别】

  • 陶氏柴葛解肌汤程氏柴葛解肌汤
    陶氏方含羌活、白芷等辛温药,主解三阳表邪,适于风寒化热初传阳明者;
    程氏方去辛温药,加知母、生地等滋阴清热,主清里热,适于风热内盛、阴伤明显者。

升麻葛根汤

升麻葛根汤《阎氏小儿方论》

【方歌】阎氏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麻疹初起出不透,解肌透疹此方良。


【组成】升麻(3g),葛根细锉(3g),芍药(6g),甘草使炙(3g)
【用法】汤剂:共为细末,每服12g,水煎分2次温服。以疹透热退为度。
【功用】解肌透疹。
【主治】麻疹初起,透发不畅。症见身热头痛,咳嗽目赤,口渴舌红,苔薄干,脉浮数。


【附方】

  1. 宣毒发表汤《医宗金鉴》

    • 组成及用法:升麻3g、葛根3g、前胡5g、桔梗3g、荆芥3g、防风3g、薄荷3g、连翘5g、牛蒡子5g、木通3g、竹叶2g、甘草2g。加芫荽水煎服。
    • 功用:解表透疹,止咳利咽。
    • 主治:麻疹初起,透发不畅。症见发热咳嗽,烦躁口渴,小便短赤。
  2. 竹叶柳蒡汤《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 组成及用法:西河柳15g、荆芥3g、葛根4.5g、蝉蜕3g、薄荷3g、牛蒡子4.5g、知母3g、玄参6g、麦冬9g、竹叶3g、甘草3g。水煎服,热甚加石膏。
    • 功用:透疹解表,清热生津。
    • 主治:痧疹初起,透发不出。症见喘嗽鼻塞,咽喉肿痛,唇干口渴,苔黄脉浮数。

【鉴别】

  • 升麻葛根汤:解肌透疹力缓,为麻疹初起基础方,适于疹出不畅轻证。
  • 宣毒发表汤:增荆芥、防风等,透疹清热力强,兼止咳利咽,适于热毒较甚者。
  • 竹叶柳蒡汤:透疹生津并重,适于热盛津伤之重症。

葱豉桔梗汤

葱豉桔梗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方歌】葱豉桔梗薄荷翘,山栀竹叶合甘草,热邪束肺嗽咽痛,风温初起此方疗。


【组成】葱白鲜,三至五枚(9g),豆豉淡,三至五钱(9g),薄荷苏,一至钱半(5g),连翘青,钱半至二钱(6g),桔梗苦,一至钱半(5g),山栀焦,二至三钱(6g),竹叶鲜,三十片(3g),甘草使生,六至八分(2g)
【用法】汤剂:水煎服,一日2次。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利咽。
【主治】风温初起证。症见头痛身热,微恶风寒,咳嗽咽痛,口渴,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第三节 扶正解表

败毒散

败毒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歌】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四时感冒有奇功。


【组成】羌活去苗,三十两(9g),独活去苗,三十两(9g),柴胡去苗,三十两(9g),川芎三十两(9g),桔梗三十两(9g),枳壳去瓤,麸炒,三十两(9g),前胡去苗,洗,三十两(9g),茯苓去皮,三十两(9g),人参去芦,三十两(9g),甘草使三十两(9g)
【用法】散剂:粗末每服6g,加生姜3片、薄荷2g,水煎温服;或作汤剂,水煎服。
【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证。症见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痰多,胸膈痞满,舌苔白腻,脉浮而重按无力。


【附方】

  1. 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
    • 组成及用法:羌活、独活、柴胡、前胡、枳壳、茯苓、荆芥、防风、桔梗、川芎各4.5g,甘草1.5g。水煎温服。
    • 功用:发汗解表,消疮止痛。
    • 主治:疮肿初起。症见红肿疼痛,恶寒发热,无汗,脉浮数。

【医案举例】
一人饮酒后患伤风,头痛身热如灼,骨痛难忍,不食。投人参败毒散加葛根,症缓。(《名医类案》)

【鉴别】

  • 败毒散荆防败毒散
    败毒散含人参益气扶正,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荆防败毒散去人参、生姜、薄荷,加荆芥、防风,增强解表散寒之力,专治疮疡初起或风寒湿表实证。

再造散

再造散《伤寒六书》

【方歌】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参,细辛加枣煨姜煎,阳虚无汗法当谙。


【组成】桂枝3g,羌活3g,防风3g,细辛2g,黄芪6g,人参3g,熟附子3g,川芎3g,甘草使1.5g,生姜煨,3g
【用法】汤剂:水煎加炒赤芍3g、大枣2枚,温服,一日2次。
【功用】助阳益气,解表散寒。
【主治】阳气虚弱,外感风寒证。症见恶寒发热,热轻寒重,无汗肢冷,倦怠嗜卧,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浮大无力。

加减葳蕤汤

加减葳蕤汤《通俗伤寒论》

【方歌】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葱桔梗随,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此方魁。


【组成】葳蕤生,二至三钱(9g),薄荷苏,一至钱半(4.5g),葱白生,二至三枚(6g),豆豉淡,三至四钱(12g),白薇东,五至一钱(3g),桔梗一至钱半(4.5g),甘草使炙,五分(1.5g),大枣2枚
【用法】汤剂:水煎服,1日两次。
【功用】滋阴解表,清热利咽。
【主治】阴虚外感风热证。症见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汗少,咳嗽心烦,咽干口渴,舌红苔薄白,脉数。

参苏饮

参苏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歌】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宜,干葛木香甘桔茯,内伤外感此方推。


【组成】紫苏叶用叶,三分(9g),干葛洗,三分(9g),前胡去苗,三分(9g),半夏三分(9g),陈皮去白,半两(6g),枳壳去瓤麸炒,半两(6g),桔梗去芦,半两(6g),茯苓去皮,三分(9g),木香半两(6g),人参去芦,三分(9g),甘草使炙,半两(6g)
【用法】汤剂:每服12g,加生姜7片、大枣1枚,水煎温服,不拘时服。
【功用】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主治】气虚外感,内有痰湿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咳嗽,痰白胸满,倦怠气短,舌苔白,脉弱。


【医案举例】
戴莲士,发热头痛,干呕烦躁。脉浮大而滑,诊为外感风寒、内停痰饮。投参苏饮去枣加杏仁、葱白,表解痰消。后以归脾汤调治而愈。(《临证医案笔记》)

【鉴别】

  • 参苏饮败毒散
    参苏饮主气虚外感兼痰湿,以苏叶、葛根解表,半夏、陈皮化痰;
    败毒散主气虚外感风寒湿,以羌活、独活祛湿止痛,宜于肢体酸痛明显者。

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细辛附子汤《伤寒论》

【方歌】麻黄细辛附子汤,发表温经两法彰,若非表里相兼治,少阴反热曷能康。


【组成】麻黄去节,二两(6g),附子炮,一枚(9g),细辛二两(3g)
【用法】汤剂:先煎麻黄去沫,后纳附子、细辛同煎,温服,一日3次。
【功用】助阳解表,温经散寒。
【主治】阳虚外感风寒证。症见恶寒甚剧,发热轻,神疲欲寐,脉沉微。


【鉴别】

  • 麻黄细辛附子汤再造散
    前方药简力专,主治阳虚感寒之太少两感证;
    后方含参、芪、羌、防等,益气助阳力强,兼调和营卫,适于阳虚气弱复感风寒者。

葱白七味饮

葱白七味饮《外台秘要》

【方歌】葱白七味《外台》方,豆豉葛根与生姜,麦冬生地千扬水,血虚外感最相当。


【组成】葱白连须切,一升(9g),干葛切,六合(9g),干地黄六合(9g),生麦门冬去心,六合(9g),新豉新绵裹,一合(6g),生姜切,二合(6g)
【用法】汤剂:以“劳水”(千扬水)煎服,现代用法可简化为水煎服。分三次温服,服后避风渐覆取微汗。
【功用】养血解表,滋阴散寒。
【主治】血虚外感风寒证。症见头痛身热,微恶寒无汗,或兼见失血病史,舌淡苔白,脉虚缓。


【鉴别】

  • 葱白七味饮加减葳蕤汤
    • 葱白七味饮:养血与辛温解表并用,主治血虚外感风寒,症见恶寒无汗、舌淡脉虚。
    • 加减葳蕤汤:滋阴与辛凉解表同施,主治阴虚外感风热,症见咽干口渴、舌红脉数。

结语

悟阴阳,知药治,悟归经,知药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