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凡以消热药为主要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透热等作用,治疗里热证的方充统称为清热剂。其立法依据是“热者寒之“,”温者清之“(素问∙至真要大论》)属于“八法”中“清法”。清热剂是在表证已解,里热已成或里热虽盛,尚未结实的情况下使用。

清热剂

第一节 清气分热

白虎汤

白虎汤《伤寒论》

【方歌】白虎膏知甘草粳,气分大热此方清。热渴汗出脉洪大,加入人参气津生。


【组成】石膏碎,一斤(50g),知母六两(18g),甘草炙,二两(6g),粳米六合(9g)
【用法】上四味,汤剂,以水一斗,先煎石膏,再入余三味药同煎2次,煎至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气分热盛证。症见:

  1. 壮热面赤,烦渴引饮
  2. 汗出恶热
  3. 脉洪大有力

【附方】

  1. 白虎加人参汤《伤寒论》
    • 组成及用法:白虎汤加人参9g。水煎服。
    • 功用:清热,益气,生津。
    • 主治:气分热盛,气津两伤证。
  2. 白虎加桂枝汤《金匮要略》
    • 组成及用法:白虎汤加桂枝9g。水煎服。
    • 功用:清热,通络,和营卫。
    • 主治:温疟,骨节疼烦。
  3. 白虎加苍术汤《类证活人书》
    • 组成及用法:白虎汤加苍术9g。水煎服。
    • 功用:清热祛湿。
    • 主治:湿温病,身热胸痞。

【医案举例】

某患者,壮热头痛,烦渴呕吐,脉洪大而实。予白虎汤加麦冬、竹叶,一剂热退。(《古今医案按》)

【加减法】

  1. 阳明腑实(神昏谵语、便秘溲赤):加大黄、芒硝,泻热通腑。
  2. 热盛动风(高热抽搐、神昏谵语):加羚羊角、水牛角,凉肝息风。
  3. 胃热津伤消渴(烦渴引饮):加麦冬、天花粉、石斛,生津润燥。
  4. 温疟少阳郁滞(寒热往来、热多寒少):加柴胡,透解少阳。

【鉴别】

  • 白虎加人参汤

    • 组成:白虎汤+人参
    • 特点:清热+益气生津
    • 主治:气分热盛兼气津两伤(背微恶寒/脉大而芤)
  • 化斑汤(白虎汤+水牛角、玄参)

    • 特点:清气分热+凉血消斑
    • 主治:气血两燔之发斑(斑疹紫黑)
  • 白虎加苍术汤

    • 组成:白虎汤+苍术
    • 特点:清热+燥湿
    • 主治:湿温病/风湿热痹(身热胸痞、苔白腻)

竹叶石膏汤

竹叶石膏汤《伤寒论》

【方歌】竹叶石膏汤人参,麦冬半夏甘草临,再加粳米同煎服,清热益气养阴津。


【组成】石膏一斤(50g),淡竹叶二把(6g),人参二两(6g),麦冬去心,一升(20g),半夏洗,半升(9g),甘草佐使炙,二两(6g),粳米半升(10g)
【用法】先煎石膏,再入其他药物同煎,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纳粳米,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主治】

  1. 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气阴两伤证:身热多汗,虚羸少气,心胸烦闷。
  2. 胃气不和证:气逆欲呕,口干喜饮,虚烦不寐,舌红苔少,脉虚数。

【附方】

  1. 白虎汤《伤寒论》
    • 组成及用法:石膏一斤(50g)、知母六两(18g)、甘草二两(6g)、粳米六合(15g)。水煎至米熟,去滓温服。
    • 功用:清热生津。
    • 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

【医案举例】
己亥夏,一妇患疟,服柴胡汤后汗出昏厥,妄语遗溺。脉洪大滑数,孟英断为“阳明暑疟”,投竹叶石膏汤两剂而瘥。(《王孟英医案》)

【鉴别】

  • 竹叶石膏汤 vs 白虎汤
    • 竹叶石膏汤:去白虎汤中知母,加竹叶、半夏、麦冬、人参,清补并行,主治余热未清兼气阴两伤,见虚羸呕逆。
    • 白虎汤:石膏配知母,纯用清热生津,主治气分热盛实证。
  • 竹叶石膏汤 vs 小柴胡汤
    前者清阳明余热兼养阴和胃,后者和解少阳枢机,治寒热往来、胸胁苦满。

第二节 清营凉血

清营汤

清营汤《温病条辨》

【方歌】清营汤治热传营,脉数舌绛辨分明,犀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更护阴。


【组成】犀角禁用,以现在水牛角代,镑片先煎,三钱(30g),生地黄五钱(15g),玄参三钱(9g),麦冬三钱(9g),丹参二钱(6g),竹叶心一钱(3g),黄连一钱五分(5g),银花三钱(9g),连翘连心用,二钱(6g)
【用法】原方: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
【功用】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主治】

  1. 热入营分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
  2. 营阴耗伤证:口渴或不渴,目喜开闭无常,舌绛而干,脉细数。

【附方】

  1. 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
    • 组成及用法:犀角(水牛角代)一两(30g)、生地黄八两(24g)、芍药三两(9g)、牡丹皮二两(6g)。水煎,犀角先煎。
    •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 主治:热入血分证(身热谵语、斑色紫黑、吐血衄血,舌绛起刺)。

【医案举例】
《温病条辨》载暑温案:某患暑温入心包,身热谵语,舌赤无苔,投清营汤两剂,热退神清,继以养阴调理而愈。

【鉴别】

  • 清营汤 vs 白虎汤
    • 清营汤:清营分热兼透热转气,治热入营阴之身热夜甚、舌绛。
    • 白虎汤:清气分炽热,治阳明经证之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
  • 清营汤 vs 犀角地黄汤
    前者以“透热转气”为特点,治热初入营分;后者专攻血分热毒,凉血散瘀。

犀角地黄汤

犀角地黄汤《外台秘要》

【方歌】犀角地黄芍药丹,血升胃热火邪干,斑黄阳毒皆堪治,或益柴苓总伐肝。


【组成】水牛角禁用,以现在水牛角代,镑片先煎,一两(30g),生地黄八两(24g),芍药三两(12g),牡丹皮二两(9g)
【用法】水牛角镑片先煎30分钟,余药后下,水一斗煮取四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二至三服。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主治】

  1. 热入血分证:身热谵语,斑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
  2. 瘀热互结证:喜忘如狂,漱水不欲咽,大便色黑易解,舌深绛起刺,脉数。

【附方】

  1. 清营汤《温病条辨》
    • 组成及用法:水牛角、生地黄、玄参、麦冬等,配伍银花、连翘透热转气。
    • 功用:清营透热,养阴生津。
    • 主治:热入营分证(身热夜甚,斑疹隐隐,舌绛而干)。

【医案举例】
《续名医类案》载:一妇暴吐血,身热谵妄,舌绛脉数。投犀角地黄汤加黄芩,两剂血止热退,继以养阴调理而安。

【鉴别】

  • 犀角地黄汤 vs 清营汤
    • 犀角地黄汤:侧重凉血散瘀,治热入血分动血(吐血衄血、斑紫舌绛)。
    • 清营汤:强调透热转气,治热初入营分未动血(身热夜甚、斑疹隐隐)。
  • 犀角地黄汤 vs 黄连解毒汤
    前者凉血解毒兼散瘀,后者纯泻三焦实火而无养阴作用。

第三节 清热解毒

黄连解毒汤

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

【方歌】黄连解毒汤四味,黄柏黄芩栀子备,躁狂大热呕不眠,吐衄斑黄均可使。


【组成】黄连三两(9g),黄芩二两(6g),黄柏二两(6g),栀子佐使擘,十四枚(9g)
【用法】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二服。
【功用】泻火解毒,清泄三焦。
【主治】

  1. 三焦火毒热盛证:大热烦躁,口燥咽干,错语不眠,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2. 血热妄行证:吐血衄血、热甚发斑。
  3. 湿热壅滞证:身热下痢、黄疸、痈疡疔毒。

【附方】

  1. 泻心汤《金匮要略》
    • 组成及用法:大黄二两(6g)、黄连一两(3g)、黄芩一两(3g)。水煎顿服。
    • 功用:泻火解毒,燥湿泄痞。
    • 主治:邪火内炽吐血衄血,湿热黄疸胸痞,目赤口疮,疮疡便秘。

【医案举例】
《儒门事亲》载:一妇病嬉笑不止半年,戴人以沧盐探吐热痰,继服黄连解毒汤,数日笑止。此证属心火亢盛,火得风焰而神乱,方中黄连直折心火而愈。

【鉴别】

  • 黄连解毒汤 vs 泻心汤
    • 黄连解毒汤:黄柏+栀子清三焦火毒,导湿热从小便出,治火毒充斥三焦。
    • 泻心汤:大黄泻热通便,导热从大便出,治热壅心下痞满、迫血妄行。
  • 黄连解毒汤 vs 清营汤
    前者纯泻实火无养阴之品,后者清营透热兼养阴,治营分热伤阴液。

普济消毒饮

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

【方歌】普济消毒蒡芩连,甘桔蓝根勃翘玄,升柴陈薄僵蚕入,大头瘟毒服之痊。


【组成】黄芩酒炒,五钱(15g),黄连酒炒,五钱(15g),牛蒡子一钱(3g),薄荷一钱(3g),连翘一钱(3g),僵蚕炒,七分(2g),玄参二钱(6g),板蓝根一钱(3g),马勃一钱(3g),升麻七分(2g),柴胡二钱(6g),桔梗二钱(6g),陈皮去白,二钱(6g),人参三钱(9g),甘草使生,二钱(6g)
【用法】细末煎服,每服五钱(15g),水煎分次热服。或蜜拌为丸,噙化。
【功用】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主治】

  1. 大头瘟(风热疫毒证):头面红肿焮痛,目不能开,咽喉不利。
  2. 表里热炽证:恶寒发热,舌燥口渴,舌红苔黄白相兼,脉浮数有力。

【附方】

  1. 银翘散《温病条辨》
    • 组成及用法:金银花、连翘、薄荷等,轻宣透表。
    •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 主治:温病初起(发热微恶寒,咽痛,脉浮数)。

【医案举例】
《杏轩医案》载:一六旬妇人患大头瘟,头面红肿热痛,舌焦脉数。初服普济消毒饮去黄连,药入即吐;复诊辨为“热郁于内,外现寒象”,坚持原方加黄连,连服十日,热退肿消而愈。

【鉴别】

  • 普济消毒饮 vs 黄连解毒汤
    • 普济消毒饮:兼疏风散邪,治风热疫毒上攻头面(头面红肿、恶寒发热)。
    • 黄连解毒汤:纯泻三焦实火,无疏风作用,治火毒充斥之烦躁吐衄。
  • 普济消毒饮 vs 清营汤
    前者主清上焦气分热毒,后者专清营分热邪,透热转气。

凉膈散

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歌】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甘草薄荷饶,竹叶蜜煎疗膈上,中焦燥实服之消。


【组成】连翘二斤半(25g),川大黄二十两(12g),朴硝二十两(12g),山栀子仁十两(6g),黄芩十两(6g),薄荷去梗,十两(6g),竹叶七片(3g),甘草使炙,二十两(12g) 【用法】粗末每服二钱(6g),加竹叶、蜜水煎,食后温服。
【功用】泻火通便,清上泄下。
【主治】

  1. 上中二焦火热证:胸膈烦热,面赤唇焦,烦躁口渴,口舌生疮。
  2. 热结腑实证:便秘溲赤,谵语狂妄,咽痛吐衄,舌红苔黄,脉滑数。

【医案举例】
《张氏医通》载:汪五符夏月伤食,呕吐发热,神昏谵语。医误用温补,症愈危。张石顽辨为“食填中宫”,投凉膈散下之,神清脉复,热退而愈。

【鉴别】

  • 凉膈散 vs 大承气汤
    前者清上泄下,治胸膈热盛兼便秘(以烦渴、口疮为主);后者专攻阳明燥结(痞满燥实俱备)。
  • 凉膈散 vs 黄连解毒汤
    前者含硝、黄通腑泻热,体现“以泻代清”;后者纯泻三焦火毒,无通便之功。

第四节 气血两清

清瘟败毒饮

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

【方歌】清瘟败毒地连芩,丹石栀甘竹叶寻,犀角玄翘知芍桔,瘟邪泻毒亦滋阴。


【组成】生石膏大剂180-240g,中剂60-120g,小剂24-36g,水牛角大剂18-24g,中剂9-12g,小剂6-12g,生地黄大剂18-30g,中剂9-15g,小剂6-12g,黄连大剂18-24g,中剂6-12g,小剂3-4.5g,黄芩原著无用量(常规6g),栀子原著无用量(常规6g),知母原著无用量(常规6g),赤芍原著无用量(常规6g),玄参原著无用量(常规6g),连翘原著无用量(常规6g),竹叶原著无用量(常规6g),甘草原著无用量(常规6g),丹皮原著无用量(常规6g),桔梗原著无用量(常规6g)
【用法】先煎石膏,水牛角磨汁兑服,余药后下。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泻火。
【主治】

  1. 温疫气血两燔证:大热渴饮,头痛如劈,干呕狂躁,谵语神昏。
  2. 血热妄行证:发斑疹、吐血衄血,四肢抽搐或厥逆,舌绛唇焦,脉沉数或浮大而数。

【附方】

  1. 化斑汤《温病条辨》
    • 组成及用法:石膏30g、知母12g、甘草9g、玄参9g、水牛角6g、粳米9g。水煎分服。
    • 功用:清气凉血,解毒化斑。
    • 主治:温病气血两燔轻证(发热斑疹,口渴脉数)。

【医案举例】
《疫疹一得》载:一患者出疹后舌黑如煤,坚如铁石。余霖辨为“热毒阻中焦”,投清瘟败毒饮大剂,重用石膏、水牛角、黄连,四剂后黑苔脱落,继服调理而愈。

【鉴别】

  • 清瘟败毒饮 vs 化斑汤
    • 清瘟败毒饮:气血两清,力猛效宏,治热毒充斥之重证(高热神昏、吐衄发斑)。
    • 化斑汤:侧重清气凉血,适于气血两燔轻证(斑疹初现,热势未极)。
  • 清瘟败毒饮 vs 黄连解毒汤
    前者融合白虎汤、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三方之力,主攻气血两燔;后者专泻三焦实火。

第五节 清脏腑热

导赤散

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

【方歌】导赤生地与木通,草梢竹叶四般攻,口糜淋痛小肠火,引热同归小便中。


【组成】生地黄等分(10g),木通等分(10g),生甘草梢佐使等分(10g)
【用法】研末每服9g,加竹叶煎服,日二次温服。
【功用】清心利水,养阴导热。
【主治】

  1. 心经火热证:心胸烦热,口渴面赤,口舌生疮。
  2. 心热移于小肠证:小便赤涩刺痛,舌红脉数。

【附方】

  1. 清心莲子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组成及用法:黄芩15g、麦冬15g、地骨皮15g、车前子15g、炙甘草15g、石莲肉22.5g、茯苓22.5g、黄芪22.5g、人参22.5g。水煎冷服。
    • 功用:清心火,益气阴,止淋浊。
    • 主治:心火偏旺兼气阴两虚之遗精淋浊、血崩带下,劳则复发。

【医案举例】
《续名医类案》载:一婴儿昼夜啼哭,前医误诊为腹痛、伤食。万密斋辨为“心火上扰”,投导赤散加黄连、麦冬,次日热退哭止,实为“病哭转饥哭”之妙案。

【鉴别】

  • 导赤散 vs 清心莲子饮
    • 导赤散:清心利水兼养阴,治心火初起或移热小肠(小便赤痛、口疮)。
    • 清心莲子饮:清心火+补气阴+固精关,治心肾两虚兼湿热(遗精带下、遇劳即发)。

龙胆泻肝汤

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

【方歌】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能排。


【组成】龙胆草酒炒(6g),黄芩炒(9g),栀子酒炒(9g),泽泻(9g),木通(6g),车前子(9g),当归酒洗(3g),生地黄酒炒(9g),柴胡(6g),生甘草使生用(6g)
【用法】水煎服,或制丸剂,每服6-9g,日二次,温开水送下。
【功用】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
【主治】

  1. 肝胆实火上炎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2. 肝经湿热下注证: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带下黄臭,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

【附方】

  1. 泻青丸《小儿药证直诀》

    • 组成及用法:当归、龙脑、川芎、栀子、大黄、羌活、防风各等分,炼蜜为丸。每服1.5g,竹叶汤送服。
    • 功用:清肝泻火,疏散郁火。
    • 主治:肝经火郁证(目赤肿痛、烦躁易怒、尿赤便秘)。
  2. 当归龙荟丸《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 组成及用法:当归、龙胆草、栀子、黄连、黄柏、黄芩各30g,大黄、芦荟、青黛各15g,木香0.3g,麝香1.5g。炼蜜为丸,生姜汤送服。
    • 功用:清泻肝胆实火。
    • 主治:肝胆实火壅盛(头晕目眩、神志狂乱、便秘溲赤)。

【医案举例】
《古今医案按》载:一人前阴臊臭,兼饮酒后湿热下注。李东垣辨为肝经湿热,投龙胆泻肝汤,配伍柴胡、泽泻等,服后湿热得除,症状缓解。

【鉴别】

  • 龙胆泻肝汤 vs 泻青丸
    • 龙胆泻肝汤:清利湿热为主,治实火上炎或湿热下注(口苦、阴痒、带下)。
    • 泻青丸:兼疏散肝经郁火,适于肝火内郁(目赤、烦躁、尿赤便秘)。
  • 龙胆泻肝汤 vs 当归龙荟丸
    前者清利湿热兼顾养阴,后者纯攻实火,力猛效峻(含芦荟、麝香等)。

左金丸

左金丸《丹溪心法》

【方歌】左金茱连六一丸,肝经火郁吐吞酸,再加芍药名戊己,热泻热痢服之安。


【组成】黄连六两(180g),吴茱萸佐使一两(30g)
【用法】水丸或蒸饼为丸,每服6g,白汤送下。
【功用】清泻肝火,降逆止呕。
【主治】

  1. 肝火犯胃证:胁肋胀痛,嘈杂吞酸,呕吐口苦。
  2. 肝胃不和证:嗳气脘痞,舌红苔黄,脉弦数。

【附方】

  1. 戊己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组成及用法:黄连15g、吴茱萸15g、白芍15g。面糊为丸,米饮送服。
    • 功用:疏肝理脾,清热和胃。
    • 主治:肝火犯脾胃之胃痛吞酸、腹痛泄泻。

【医案举例】
《名医类案》载:李仪部因怒致腹痛胁胀,呕吐不食。辨为“肝火乘脾”,投补中益气汤吞左金丸,一服而愈。

【鉴别】

  • 左金丸 vs 龙胆泻肝汤
    • 左金丸:清肝和胃,主治肝火犯胃之呕吐吞酸(黄连:吴茱萸=6:1)。
    • 龙胆泻肝汤:清利肝胆湿热,主治实火上炎或湿热下注(头痛目赤、阴痒带下)。
  • 左金丸 vs 戊己丸
    前者重用黄连清肝火,后者等量连、萸加白芍,调和肝脾止泻。

泻白散

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

【方歌】泻白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宜,参茯知苓皆可入,肺热喘嗽此方施。


【组成】桑白皮炒黄,一两(15g),地骨皮焙,一两(15g),炙甘草佐使一钱(3g)
【用法】锉散,加粳米水煎,食前服,日三次温服。
【功用】清泻肺热,止咳平喘。
【主治】

  1. 肺热伏火证:气喘咳嗽,皮肤蒸热,日晡尤甚。
  2. 肺阴渐伤证:舌红苔黄,脉细数,按之肌肤初觉热、久按不灼手。

【附方】

  1. 葶苈大枣泻肺汤《金匮要略》

    • 组成及用法:葶苈子9g(熬黄捣丸)、大枣4枚。先煮枣去滓,纳葶苈子煎服。
    • 功用:泻肺行水,下气平喘。
    • 主治:痰水壅肺之咳喘胸满(痰浊壅盛,喘不得卧)。
  2. 黄芩泻白散《症因脉治》

    • 组成及用法:黄芩10g、桑白皮15g、地骨皮15g、甘草5g。水煎服。
    • 功用:清肺泻热,利水平喘。
    • 主治:肺热壅盛证(喘咳面肿、胸满尿涩)。

【医案举例】
《名医类案》载:九岁患儿肺热喘嗽,他医误用寒凉药致胃败不食。钱乙先用补脾药复其胃气,后投泻白散清肺热,七日病愈,体现“先实脾后泻肺”之妙法。

【鉴别】

  • 泻白散 vs 葶苈大枣泻肺汤
    • 泻白散:甘寒清肺伏火,治郁热伤阴之喘咳(皮肤蒸热、脉细数)。
    • 葶苈大枣泻肺汤:苦寒逐痰水,治痰水壅肺之实证(喘满痰鸣、不得平卧)。
  • 泻白散 vs 黄芩泻白散
    前者甘寒培土生金,后者加黄芩增强清肺火力,适用于肺热炽盛兼小便不利。

清胃散

清胃散《脾胃论》

【方歌】清胃散用升麻连,当归生地牡丹全,或加石膏清胃热,口疮吐衄及牙宣。


【组成】黄连六分,夏月倍之(6g),升麻一钱(9g),生地黄三分(6g),牡丹皮半钱(9g),当归身三分(6g)
【用法】细末水煎,日三次,饭后温服。
【功用】清胃凉血,解毒消肿。
【主治】

  1. 胃火牙痛证:牙痛牵引头痛,面颊发热,齿喜冷恶热。
  2. 胃热血热证:牙龈红肿溃烂,牙宣出血,唇舌腮颊肿痛,口气热臭,舌红苔黄,脉滑数。

【附方】

  1. 泻黄散《小儿药证直诀》
    • 组成及用法:藿香叶6g、栀子3g、石膏9g、甘草6g、防风9g。蜜酒微炒,水煎温服。
    • 功用:泻脾胃伏火。
    • 主治:脾胃伏火证(口疮口臭、烦渴弄舌、唇干脉数)。

【医案举例】
《续名医类案》载:满少司农患重舌肿痛,前医误用通经散无效。柴屿青诊其右关脉洪实,辨为胃火炽盛,投清胃散一剂,次日肿痛全消。

【鉴别】

  • 清胃散 vs 泻黄散
    • 清胃散:清胃凉血为主,治胃火上攻之牙痛、出血(黄连配升麻,泻火透热)。
    • 泻黄散:泻脾胃伏火,治口疮、弄舌(石膏配防风,清散兼施)。

玉女煎

玉女煎《景岳全书》

【方歌】玉女煎用熟地黄,膏知牛膝麦冬襄,胃火阴虚相因病,牙痛齿衄宜煎尝。


【组成】石膏三至五钱(15g-30g),熟地黄三至五钱或一两(9-30g),麦冬二钱(6g),知母一钱半(5g),牛膝佐使一钱半(5g)
【用法】水一盅半煎七分,温服或冷服。
【功用】清胃热,滋肾阴。
【主治】

  1. 胃热阴虚证:头痛牙痛,齿松牙衄,烦热干渴,舌红苔黄而干,脉数重按无力。
  2. 消渴证:多食易饥,口渴多饮,属胃火灼津、肾阴不足者。

【医案举例】
《仿寓意草》载:刘桐村嗜酒致牙痛连及头顶,月发数次。医投玉女煎加茵陈,服一剂痛止,连服二十余剂竟不复发,兼嘱戒酒以绝病根。

【鉴别】

  • 玉女煎 vs 清胃散
    • 玉女煎:清胃兼滋肾阴(石膏+熟地),治胃热阴虚之牙痛齿松、烦渴脉虚。
    • 清胃散:清胃凉血(黄连+升麻),专攻胃火上炎之牙龈肿痛出血。

白头翁

白头翁汤《伤寒论》

【方歌】白头翁汤治热痢,黄连黄柏佐秦皮,味苦性寒能凉血,解毒坚阴功效奇。


【组成】白头翁二两(15g),黄连三两(9g),黄柏三两(9g),秦皮佐使三两(9g)
【用法】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二次温服。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主治】

  1. 热毒血痢证:下痢脓血,赤多白少,腹痛里急后重。
  2. 湿热内蕴证:肛门灼热,口渴欲饮,舌红苔黄,脉弦数。

【附方】

  1.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金匮要略》

    • 组成及用法:白头翁15g、黄连9g、黄柏9g、秦皮9g、甘草6g、阿胶6g。水煎烊化阿胶,分三次服。
    • 功用:清热解毒,养血和中。
    • 主治:产后或血虚热痢(下痢腹痛,心烦不眠,面色苍白)。
  2. 香连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组成及用法:黄连6g、木香6g。醋糊为丸,米饮送服。
    • 功用:清热燥湿,行气化滞。
    • 主治:湿热痢疾(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腹痛)。

【医案举例】
《丁甘仁医案》载:患者热痢烦躁,舌绛苔黑,脉弦数。辨为“厥阴血热,少阴阴伤”,投白头翁汤合黄连阿胶汤,加银翘、花粉,热退痢止,神安得寐。

【鉴别】

  • 白头翁汤 vs 芍药汤
    • 白头翁汤:专清血分热毒,治热毒血痢(赤多白少,肛门灼热)。
    • 芍药汤:调和气血兼清热燥湿,治湿热痢(赤白相兼,里急后重,含“通因通用”法)。
  • 白头翁汤 vs 香连丸
    前者凉血解毒力强,后者行气化滞为主,适于湿热气滞痢。

芍药汤

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方歌】芍药汤内用槟黄,芩连归桂草木香,重在调气兼行血,里急便脓自然康


【组成】芍药一两(15~20g),黄芩半两(9g),黄连半两(5~9g),当归半两(9g),槟榔二钱(5g),木香二钱(5g),大黄三钱(6g),肉桂一钱半(5g),炙甘草使二钱(5g)
【用法】每服半两(15g),水煎食后温服。 【功用】清热燥湿,调气和血。
【主治】

  1. 湿热痢疾:腹痛便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
  2. 湿热壅滞证: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弦数。

【附方】

  1. 香连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组成及用法:黄连15g(吴茱萸同炒后去吴茱萸)、木香6g。醋糊为丸,米饮送服。
    • 功用:清热燥湿,行气化滞。
    • 主治:湿热痢疾(赤白下痢,腹痛里急)。
  2. 黄芩汤《伤寒论》

    • 组成及用法:黄芩9g、芍药6g、炙甘草6g、大枣4枚。水煎分服。
    • 功用:清热止利,和中止痛。
    • 主治:热泻热痢(身热口苦,腹痛下利,舌红脉数)。

【医案举例】
《续名医类案》载:崔司空年过六旬,患赤白痢,里急后重。薛立斋投芍药汤加大黄二钱,两剂痢止,后以补中益气汤送香连丸愈其气陷。

【鉴别】

  • 芍药汤 vs 香连丸
    • 芍药汤:气血并调,含大黄通因通用,治湿热壅滞气血(脓血便、腹痛甚)。
    • 香连丸:行气化滞为主,治湿热气滞痢(赤白相兼、里急较轻)。
  • 芍药汤 vs 黄芩汤
    前者调和气血兼通腑,后者清热和中,主治热利初起无脓血者。

第六节 清虚热

青蒿鳖甲汤

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方歌】青蒿鳖甲知地丹,阴分热伏此方攀,夜热早凉无汗者,从里达表服之安。


【组成】鳖甲五钱(15g),青蒿二钱(6g),细生地黄四钱(12g),知母二钱(6g),牡丹皮三钱(9g)
【用法】水煎服,鳖甲先煎30分钟,余药后下,日三次温服。
【功用】养阴透热,搜邪除蒸。
【主治】

  1. 温病后期阴伤邪伏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2. 阴虚内热证:长期低热,形体消瘦,颧红盗汗,手足心热。

【医案举例】
《吴鞠通医案》载:李某患伏暑如疟,寒热往来,热多寒少,汗后反复。投青蒿鳖甲汤五剂,热退症消而愈。

【鉴别】

  • 青蒿鳖甲汤 vs 清骨散
    • 青蒿鳖甲汤:养阴透伏热,治温病后期邪伏阴分(夜热早凉无汗)。
    • 清骨散:清虚热退骨蒸,治阴虚火旺骨蒸潮热(银柴胡、胡黄连配伍)。

当归六黄汤

当归六黄汤《兰室秘藏》

【方歌】当归六黄二地黄,芩连芪柏共煎尝,滋阴泻火兼固表,阴虚火旺盗汗良。


【组成】当归等分(6g),生地黄等分(6g),熟地黄等分(6g),黄连等分(6g),黄芩等分(6g),黄柏等分(6g),黄芪佐使加一倍(12g)
【用法】粗末每服15g,水煎服,日三次,小儿减半。
【功用】滋阴泻火,固表止汗。
【主治】

  1. 阴虚火旺盗汗证:夜寐盗汗如洗,面赤心烦,手足心热。
  2. 阴虚内热证:口干唇燥,便结溲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医案举例】
《古今医案按》载:一产后妇人盗汗如雨,神疲形削。薛己辨为“气血虚热”,投当归六黄汤(芩、连、柏炒黑),一剂汗止,继用归脾汤、八珍散调理而愈。

【鉴别】

  • 当归六黄汤 vs 牡蛎散
    • 当归六黄汤:滋阴泻火为主,治阴虚火旺之盗汗(面赤心烦,舌红脉数)。
    • 牡蛎散:固表敛汗兼益气,治卫表不固之自汗(气短懒言,脉虚软)。

清骨散

清骨散《证治准绳》

【方歌】清骨散用银柴胡,胡连秦艽鳖甲辅,地骨青蒿知母草,骨蒸劳热保无虞。


【组成】银柴胡一钱五分(5g),胡黄连五分(2g),秦艽一钱(3g),鳖甲醋炙,一钱(3g),地骨皮一钱(3g),青蒿一钱(3g),知母一钱(3g),甘草使五分(2g)
【用法】水煎服,鳖甲先煎30分钟,余药后下,日三次空腹温服。
【功用】清虚热,退骨蒸。
【主治】

  1. 肝肾阴虚虚火证:骨蒸潮热,低热缠绵,唇红颧赤,盗汗困倦。
  2. 阴亏血虚证:形体消瘦,口渴心烦,舌红少苔,脉细数。

【附方】

  1. 秦艽鳖甲散《卫生宝鉴》
    • 组成及用法:柴胡30g、鳖甲30g、地骨皮30g、秦艽15g、当归15g、知母15g。加青蒿5叶、乌梅1枚,水煎分服。
    • 功用:清热除蒸,滋阴养血。
    • 主治:风劳病(骨蒸盗汗,肌肉消瘦,气粗脉数)。

【医案举例】
《张畹香医案》载:一患者寒热往来、咳嗽胸胀,舌净脉弦细。辨为“肝病阴亏”,投清骨散加减(加牡蛎、郁金、白芍),调理后热退症消。

【鉴别】

  • 清骨散 vs 青蒿鳖甲汤
    • 清骨散:集退蒸专药(银柴胡、胡黄连),主攻虚热骨蒸,治标为主。
    • 青蒿鳖甲汤:养阴透热并重,治温病后期邪伏阴分(夜热早凉无汗)。
  • 清骨散 vs 秦艽鳖甲散
    前者纯清虚热,后者兼祛风邪,治风劳病(外风入里化热伤阴)。

结语

清热剂以清解热邪为核心,分清气、凉血、解毒、清脏腑、退虚热五法,针对实热炽盛或阴虚内热,通过寒凉药物清除内外热邪,恢复阴阳平衡,强调辨证施治,区分热邪深浅与虚实,实现“热者寒之”的精准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