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中药概览-1
一、千年药香承文明
「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
中药肇始于远古先民,现存最早药典《神农本草经》载药365味,开三品分类法之先河。
- 典籍流芳:陶弘景《本草经集注》首立自然属性分类,李时珍《本草纲目》1892味药物集大成
- 医哲同源:阴阳五行学说贯穿药性理论,如《黄帝内经》“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
二、炮制精工蕴玄机
“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性味反失”(《修事指南》)
炮制目的 | 典型示例 |
---|---|
减毒纠偏 | 制附子降毒,炒苍术缓燥性 |
增效改性 | 酒制大黄增活血,蜜炙甘草增润肺 |
利存宜用 | 煅牡蛎易粉碎,炒芥子防爆裂 |
三、四气五味定乾坤
性味学说
- 四气:既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四性。它反应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
- 五味:
- 酸,能收、能涩。既收敛固涩等作用。
- 苦,能泻(指通泻、清泻、降泻)、能燥、能坚。既能泻、燥热、坚阴等作用。
- 甘,能补、能和、能缓。既补益、和中、调和药性、缓急止痛等作用。
- 辛,能散、能行。既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
- 咸,能下、能软。既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等作用。
- 涩,与酸味相似,既具有收敛固涩作用。
升降浮沉
特性 | 代表药物 | 作用趋势 |
---|---|---|
升浮 | 柴胡、升麻 | 升向上、腑向外,上行发散(解表透疹) |
沉降 | 代赭石、大黄 | 沉向里、降向下,下行泄利(通便止呕) |
归经导航
- 靶向作用:生姜止呕归胃经,杏仁平喘归肺经
- 引经报使:柴胡引药入肝胆,牛膝导血下行
四、配伍应用见真章
配伍七情
关系 | 释义 | 示例 | 作用特点 |
---|---|---|---|
相须 | 功效协同增效 | 石膏+知母清热 | 1+1>2 协同作战 |
相使 | 主药辅药相辅相成 | 黄芪(主)+茯苓(辅) | 君臣佐使典范 |
相畏 | A毒性受B制约 | 半夏毒畏生姜解 | 解毒护正 |
相杀 | B能消除A毒性 | 生姜杀半夏毒 | 相畏的逆向表述 |
相恶 | 互相抵消功效 | 人参恶莱菔子破气 | 1+1<1 功效相抵 |
相反 | 产生毒性反应 | 乌头反半夏 | 配伍禁忌核心 |
十八反歌诀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 详解:
- 半(半夏)蒌(瓜蒌)贝(贝母)蔹(白蔹)及(白及)反乌头
- 藻(海藻)戟(大戟)遂(甘遂)芫(芫花)反甘草
- 诸参(人参/沙参等)辛(细辛)芍(赤芍/白芍)反藜芦
十九畏歌诀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
※ 核心禁忌:
硫黄-朴硝|水银-砒霜|狼毒-密陀僧
巴豆-牵牛|丁香-郁金|牙硝-三棱
乌头-犀角|人参-五灵脂|官桂-赤石脂
剂量智慧
- 因时:夏季麻黄用量宜轻
- 因地:北方附片用量可增
- 因人:老人小儿药量减半
五、中药类别
通过下面的小故事,记忆22种中药的类别。
推门→风寒→熔岩→洪水→森林→沼泽→积水湖→洞内刺骨→岛上气流紊乱→岛上美食→洞内千虫→血痕谷→城堡淤石→森林雾气弥漫→宫中梦魇→山顶巨龙咆哮→唤醒山门神智→泉水清冽→干涸之井→癌魔→吸入毒气→营内毒虫→腐肉殿→结束。
结语
中药之道,贵在 天人相应 :一草一木得天地灵气,君臣佐使藏阴阳玄机。习药如参禅,须知「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
文章作者 会写代码的小郎中
上次更新 2025-03-19
许可协议 CC BY-NC-ND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