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病因-6
引言
《黄帝内经》以病邪侵害人体部位的不同为分类依据,将病因分为阴和阳两大类,认为“风雨寒暑”等病因属阳,“饮食居处、阴阳喜怒”等病因属阴。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将病因和发病途径相结合,提出了“三分病因”法,指出“千般灾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宋代陈言(无择)在张仲景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三因学说”。”即将六淫侵袭归为外因,七情所伤归为内因,饮食劳倦、跌仆金刃以及虫兽所伤归为不内不外因。本博文是 《中医基础》 博文系列的 第六篇,若想详细了解请点击 首篇博文。
1. 病因概念
病因,就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又称致病因素、病原、病邪等。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之间,保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从而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当这种动态平衡因某种原因而遭到破坏,又不能通过自行调节得以恢复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一切会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就是病因。中医学中的病因包括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逸、痰饮、瘀血、结石、外伤、虫兽伤、寄生虫、医过、药邪以及胎传等。探求病因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问诊求因。二是“取象比类”就是将疾病的症状、体征广泛地与自然界的事物现象进行联系比较,并加以概括,以此来认识某些病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三是“辨证求因”,也叫“审证求因”,根据疾病的临床表现,运用各种病因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来推求病因的方法即称为“辨证求因”。
2. 外感病因
1. 六淫
1. 六淫概念
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又称为“六邪”。淫,有太过、浸淫之意,引申为不正、异常。风、寒、暑、湿、燥、火本是自然界六种正常的气候变化,即六气,又称为“六元”这六种正常气候的存在和交替变化,是万物生长必需的条件,也是人休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如《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而人体长期生活在这种交替老化的环境中,通过自身的调节机制,产生了一定的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从面使人体的生理活动与六气的变化相适应,所以正常的六气一般不易使人患病。但是,六气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和限度,当气候变化异常,超过了一定限度,如六气的太过或不及,非其时面有其气(如春天应温前反寒,秋天应凉面反热等),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如暴冷,曼热等)当机体下能与之相适应时,则可导致疾病的发生。此时,导常的六气则转化为致病的"六淫”。另外,自然界的气候变化,是六气还是六注,还与机体是否发病有关。气候的异常变化容易使人发病,对于不能适应这种变化而发病的人来说,此时的气候变化则称为六淫,但是气候变化基本正常时,也会有人因其正气不足,适应能力低下而发病,此时,对患病机体而言,正常的气候变化也称为六淫。正如《素问·评热病论》所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由此可见,六淫的概念具有相对性。
2. 六淫共同特点
六淫致病,具有下列共同的特点:
外感性
六淫之邪多从肌表、口鼻侵犯人体而发病,例如风寒湿邪多伤于肌表,温热燥邪易自口鼻而入,故把六淫所导致的疾病称为外感病。季节性
六淫致病常有明显的季节性。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等,这是一般规律。但是,气候变化是非常复杂的,且人体的感受性也各有不同,因此夏季也可有寒病,冬季也可有热病。地域性
六淫致病常与居处的区域和环境密切相关。如西北高原地区多寒病、燥病;东南沿海地区多湿病、温病;久居潮湿环境多湿病;高温环境作业多易患火热燥病等。相兼性
六淫既可单独侵袭人体发病,如伤寒、伤风、伤暑等。又可两种或两种以上邪气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如风热感冒是风邪与热邪相兼致病,风寒湿痹则是“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素问·痹论》)。转化性
六淫导致疾病后,在一定条件下,其病证性质可以发生转化。例如感受风寒邪气一般会表现为风寒表证,但也可表现为风热表证,或也可能在开始表现为风寒表证,后转变为里热证。病邪在发病后这种病证性质的转化多与体质和邪郁相关。一般来说,阴虚阳盛体质感邪易从热化或燥化;阳虚阴盛体质感邪易从寒化或湿化;而六淫邪气郁积日久或治疗不当也可使病证性质发生转化。但要指出,这里所说的转化并不是说六淫邪气由一种转化为另一种,而是六淫邪气导致的病证的性质发生转化。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六淫致病除气候因素外,还包括生物(细菌、病毒等)、物理、化学等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病理反应。
3. 六淫性质和致病特点
风邪
graph TB
classDef left text-align:left
classDef right text-align:right
A[风邪] --性质--> B[风为阳邪轻扬开泄] --性质--> C[风性轻扬,升散,向上向外] --致病特点--> D[1.易袭阳位,常侵犯头面、肺脏、肌表等部位,如头项强痛、鼻塞咽痒、咳嗽、而肌麻痹等<br>2.导致腠理]:::left
A --性质--> E[善行数变] --性质--> F[行无定处,善行走窜,变化迅速] --致病特点--> G[1.病变部位不定,如尊麻疹,行痹<br>2.发病急,变化多,传变快]:::left
A --性质--> HH[风性主动] --性质--> H[风胜则动,动摇不定] --致病特点--> II[有明显动摇症状,如眩晕、震颤、抽搐等]:::left
A --性质--> I[为百病之长] --性质--> J[易与他邪相合,为外邪致病先导] --致病特点--> K[易合他邪兼夹致病,如风寒、风湿、风热、风燥等]:::left
寒邪
graph TB
classDef left text-align:left
classDef right text-align:right
A[寒邪] --性质--> B[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性质--> C[阴盛则阳病] --致病特点--> D[寒象明显,如形寒肢冷、四肢不温、脘腹冷痛等]:::left
A --性质--> E[寒性凝滞] --性质--> F[寒胜则痛,主痛] --致病特点--> G[气血凝滞,经脉不通,不通则痛]:::left
A --性质--> HH[寒性收引] --性质--> H[收敛挛急] --致病特点--> II[1.肌腠闭塞,汗孔收缩,如恶寒、发热、无汗等<br>2.筋脉经络拘急,关节屈伸不利,筋脉拘李作痛]:::left
暑邪
graph TB
classDef left text-align:left
classDef right text-align:right
A[暑邪] --性质--> B[暑为阳邪暑性炎热] --性质--> C[阳热亢盛] --致病特点--> D[阳热症状明显,如高热、目红、面赤、心烦、脉洪大等]:::left
A --性质--> E[暑性升散] --性质--> F[耗气伤津] --致病特点--> G[1.伤津,如汗出、口渴喜饮、尿少短赤<br>2.耗气,如气短、乏力,甚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left
A --性质--> HH[暑多夹湿] --性质--> H[湿与热合] --致病特点--> II[暑热致病,常见胸闷脘痞、四肢倦怠、便溏不爽等湿阻症状]:::left
湿邪
graph TB
classDef left text-align:left
classDef right text-align:right
A[湿邪] --性质--> B[湿为阴邪] --性质--> C[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致病特点--> D[1.气机阻滞,如身困、胸闷、脘痞等<br>2.阳气损伤,尤以损伤脾阳为著,如泄泻、水肿等]:::left
A --性质--> E[湿性重浊] --性质--> F[沉重重着,秽浊垢腻] --致病特点--> G[1.症状有沉重的特点,如头重如裹、身体困重、关节重着等<br>2.排泄物和分泌物秽浊不清,如面垢、眵多、尿浊、下利黏液、带下等]:::left
A --性质--> EE[湿性黏滞] --性质--> FF[黏腻停滞] --致病特点--> GG[1.症状具黏滞性特点,如大便不爽、小便涩滞、分泌物黏滞、舌苔腻等<br>2.病程具缠绵性特点,起病缓,传变慢,病程迁延、缠绵难愈]:::left
A --性质--> HH[湿性趋下] --性质--> H[湿类于水,水性趋下] --致病特点--> II[易伤及人体下部,如下肢水肿、淋浊、泻痢、妇女带下、男子水疝等]:::left
燥邪
graph TB
classDef left text-align:left
classDef right text-align:right
A[燥邪] --性质--> B[燥性干易伤津液] --性质--> C[损伤津液,失于濡润] --致病特点--> D[干燥症状明显,如口干、唇燥、鼻咽干燥、皮肤干燥、毛发干枯、大便干结、舌苔干等]:::left
A --性质--> E[燥易伤肺] --性质--> F[损伤肺阴,失于清肃] --致病特点--> G[常见肺脏病症,如干咳、痰少,或痰黏难咯,痰中带血等]:::left
火邪
graph TB
classDef left text-align:left
classDef right text-align:right
A[火邪] --性质--> B[火为阳邪其性炎上] --性质--> C[阳胜则热火具燔灼、躁动、升腾、上炎之性] --致病特点--> D[1.表现一派阳热征象,如高热、恶热、肌肤灼热、面红目赤、脉洪数等<br>2.头面部火热症状突出,如口舌生疮糜烂、牙龈咽喉肿痛、目赤肿痛等]:::left
A --性质--> E[伤津耗气] --性质--> F[阳胜则阴病气随津耗] --致病特点--> G[1.伤津,如汗出、口渴、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燥结等<br>2.耗气,如少气懒言、肢倦乏力等]:::left
A --性质--> EE[生风动血] --性质--> FF[热极生风迫血妄行] --致病特点--> GG[1.生风,如高热、神昏谵语、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br>2.动血,出现各种出血症状]:::left
A --性质--> HH[火邪夹毒] --性质--> H[血热肉腐] --致病特点--> II[易致痈疽疮疡,以局部红肿热痛为特征]:::left
A --性质--> HHH[火性躁动] --性质--> M[易扰心神] --致病特点--> N[扰乱神明,出现心烦失眠、狂躁妄动、神昏谵语等]:::left
2. 疠气
1. 疠气概念
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在中医文献中,疠气又称为“疫气”“疫毒”“戾气”“异气”“毒气”“乖戾之气”等。疠气所致的疾病称为“疫病”“瘟病”,或“瘟疫病”。《温疫论·原序》说:“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可见疠气有别于六淫,最为突出的是具有强烈的传染性。疠气侵袭人体,可以通过空气的传播,从口鼻而人致病,也可随饮食人里或蚊叮虫咬而发病,还可以因为接触传染而致病。疠气可导致多种疾病,如时行感冒(流行性感冒)、大头瘟(流行性腮腺炎)、疫毒痢、白喉、烂喉丹痧(猩红热)、疫黄(急性传染性肝炎)、天花、霍乱、鼠疫等,实际上包括了临床许多传染病和烈性传染病。
2. 疠气性质和致病特点
- 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 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 一气一病,症状形似
3. 内伤病因
内伤病因是与外感病因相对而言的,包括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筹。
1. 七情内伤
七情,是指人的喜、怒、忧、思、悲、忍、惊七种情志活动。在一般情况下,七情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斯作出的七种本同的情感反应,是人体的正常精神活动,不会使大发病。具有当情志刺激过于突然,强烈或持续时回过长时,超过了人体心理的承受和圆节能力,才会引起气面失调,联贿功能菜乱,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此时的七情便成为致病因素,由手七情破病,是直接伤及内脏而发病的,故称之为"七情内伤”。可以引起不良情志刺激的因素有许主,如社会的急剧变化,经济上的大起大落:工作环境和条件恶劣,工作过于紧张繁忙:生活及家庭遭遇突然变故:人际关系紧张等,均可导致身心损伤面发病。
1. 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 七情与脏腑的关系,人体的情志活动与脏腑功能有密切的关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故神志活动均由脏腑精气所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肝“在心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五脏功能活动正常时,气血运行通畅,则情志活动发生有度,不易损伤人体,若五脏功能活动紊乱,则会导致气血失调,出现情志的异常变化。如《灵枢·本神》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脏腑功能活动的异常可导致情志活动的异常,而情志过度也可损及相关脏。如过喜则伤心;过怒则伤肝;过思则伤脾:过悲过忧则伤肺;过惊过恐则伤肾。
- 七情与气血的关系,气和血是构成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两大基本物质,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神志活动是脏腑生理功能活动的表现,因此,情志活动与气血的关系也很密切。气血的变化,会影响情志的变化。如《素问·调经论》所说:“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反之,情志变化的异常,也能导致气血失调。如怒则气上、恐则气下等。
2. 七情致病特点
- 直接伤及脏腑
- 影响脏腑气机
- 怒则气上:气上,气机上逆之意
- 喜则气绥:气缓,心气弛绥之意
- 悲则气消:气消,肺气消耗之意
- 恐则气下:气下,精气下陷之意
- 惊则气乱:气乱,心气紊乱之意
- 思则气结:气结,脾气郁结之意
- 影响病情变化
2. 饮食内伤
饮食失宜,主要损伤脾胃,故称为“饮食内伤”。主要有三方面:
- 饮食不节
- 饮食不洁
- 饮食偏嗜
3. 劳逸适度
- 过劳,例如过度劳神、过度劳力和过度房劳。
- 过逸,例如体力过逸、脑力过逸。
4. 病理产物性病因
病理产物又成为导致新病症发生的原因。例如痰饮、淤血、结石。
痰饮
graph TB
A[痰饮] --形成--> B[湿->水->饮->痰]
A --致病特点--> C[1.阻滞气血运行<br>2.影响输液代谢<br>3.易于蒙蔽心神]
淤血
graph TB
classDef left text-align:left
classDef right text-align:right
A[淤血] --形成--> B[1.气滞致淤<br>2.气虚致淤<br>3.血寒致淤<br>4.血热致淤<br>5.血出致淤]
A --致病特点--> C[1.阻滞气机<br>2.阻碍血脉运行<br>3.影响新血生成]:::left
结石
graph TB
classDef left text-align:left
classDef right text-align:right
A[结石] --形成--> B[1.饮食不当<br>2.情志内伤<br>3.服药不当<br>4.体质差异<br>5.寄生虫感染]:::left
A --致病特点--> C[1.多发空腔脏器<br>2.易阻气机<br>3.易损伤脉络]:::left
5. 其他病因
- 外伤
- 虫兽伤
- 寄生虫
- 药邪
- 医过
结语
外感六淫携四时之变,内伤七情映脏腑之应,饮食劳倦见后天之养,跌扑虫毒显形气之伤。然病因非孤立之象,实乃气机升降出入失衡之兆,阴阳五行生克乘侮之变。当明"审证求因"之要义,于纷繁症候中抽丝剥茧,见痰当思脾肾之虚,见瘀必察气滞血寒之变。临证之际,病因常如雾中观花,需以整体观照之。风寒可化热,湿郁能生痰,情志之伤终致气机逆乱,此皆病机转化之玄妙处。更当悟"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古训,知避邪之道在培元固本,治病之要在扶正祛邪。
文章作者 会写代码的小郎中
上次更新 2025-03-18
许可协议 CC BY-NC-ND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