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医将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称为哲学思想。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的共同运行规律的科学。要探索生命的奥秘,就必须以先进的哲学思想来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现代科学哲学研究表明,中医学的医学观、方法论和理论特性,更适合未来医学科学的发展趋势。本博文是 《中医基础》 博文系列的 第二篇,若想详细了解请点击 首篇博文

1. 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产生于先秦,两汉时期被“元气说”同化,后来被发展为“气一元论”。在古代精气概念基本同一的,都是指在宇宙中运行的不息的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共同本原,也是推动宇宙万物发生发展的动力源泉。

1. 精的概念

在古代精有几种说法,一是精是指水,比喻为地中之水,是万物赖以生长发育的根源。二是精是指宇宙的本原之气,认为宇宙万物由精气构成。三是指气的精华部分,认为人类禀受精气而生。四是精是人体生殖之精。综合历史经典著作论述,精的哲学概念是充塞于宇宙之间的无形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在某些情况下也指气中的精粹部分。

2. 气的概念

在古代气有几种说法,一是气体状态的物质,古人直接观察到的云气、风气、水汽及呼吸之气等,抽象处气的概念。二是指客观存在的精微物质,古人发现蒸煮食物会冒蒸汽,冬天河面上会冒气泡,从这些现象推想出有形之物存在着无形之物。

3. 精气学说在中医的应用

精气构成人体物质本源。气分有形和无形,形与气在不断转换之中,故有“气聚则形存,气散则形亡”之说。精气在人体的运动称为气机,归纳为四种,“升、降、出、入”。“升”既从下往上运动趋势,“降”既从上往下运动趋势,“出”既由内向外运动趋势,“入”既由外向内运动趋势。在体内活力很强、不断运动,激发和调控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认为人体之气的运动类似于天地之气,比如天气下降,地气上升,阳降阴升,交感合和,协调有序。因为精气充塞宇宙,故通过精气中介思想,认为生命信息可通过精气的升降来感受和传递,体内各脏腑经络形体窍之间也被密切联系。

2. 阴阳学说

阴阳的概念大约形成于西周。《周易》的易卦中分别以符号表示阴阳概念,“–”表示阴,“——”表示阳。同时指出“一阴一阳谓之道”,把阴阳的存在及其运动变化视为宇宙的基本规律。古人以阴阳学说作为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论。

1. 阴阳学说概念

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务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即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务,又可以代表同一事务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故《类经·阴阳类》说:“阴阳者,一分为二也”。一般来说,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阳。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

阴阳 空间 时间 温度 湿度 季节 重量 亮度 事物运动
上、外 白天 温热 干燥 夏春 明亮 上升、动
下、内 黑夜 寒凉 湿润 秋冬 晦暗 下降、静

阴阳的内容包括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平衡、相互转换。对立制约,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统一体中相互排斥、相互制约。互根互用,互根既相互依存,互用既相互滋生,阳依赖于阴而存在,阴依赖于阳而存在。交感互藏,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交感交合的过程,互藏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阴阳互藏是阴阳互根互用的基础。消涨平衡,指阴阳在运动中一消一长、一盛一衰、一进一退,在不断消长运动中维持着相对平衡状态。阴阳相互转换指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反向方向转换。

2. 阴阳学说在中医的应用

人体组织结构阴阳归纳

阴阳 人体部位 脏腑组织
上部 体外 背 四肢外侧 六腑 络脉 气 皮毛
下部 体内 腹 四肢内侧 五脏 经脉 血 筋骨

人体生理功能阴阳归纳

阴阳 生理活动 气机运动
兴奋 亢进 温煦 功能活动 升 出
抑制 衰退 滋润 营养物质 降 入

疾病的发生两方面因素,一是邪气,二是正气。无论疾病如何变化,都不外乎阴阳的偏胜偏衰。

graph LR
    A[阴阳失调] --> B[阴阳偏胜]
    A[阴阳失调] --> C[阴阳偏衰]
    B[阴阳偏胜] --> D[阳性]
    B[阴阳偏胜] --> E[阴性]
    D[阳性] --> F[阳胜则热] --> G[实热证]
    D[阳性] --> H[阳胜则阴病] --> I[阴亏]
    E[阴性] --> J[阴胜则寒] --> K[实寒证]
    E[阴性] --> L[阴胜则阳病] --> M[阳损]
    C[阴阳偏衰] --> N[阳虚] --> O[阳虚则寒] --> P[虚寒证]
    C[阴阳偏衰] --> Q[阴虚] --> R[阴虚则热] --> S[虚热证]
    C[阴阳偏衰] --> T[阴阳互损]
    T[阴阳互损] --> U[阳损及阴] --> V[阳虚合并阴虚]
    T[阴阳互损] --> W[阴损及阳] --> X[阴虚合并阳虚]
    V[阳虚合并阴虚] --> Y[阴阳两虚]
    X[阴虚合并阳虚] --> Y

症状、体征的阴阳归纳

阴阳 望诊 闻诊 问诊 脉诊
颜色
光泽
语音
呼吸
寒热
二便
部位 至数 形态
赤黄 鲜明 高亢洪亮 身热恶热 尿黄便秘 寸部 数 浮大洪滑
青白黑 晦暗 低微无力 身寒喜暖 尿清便溏 尺部 迟 沉小细涩

病证阴阳归纳

阴阳 表里 寒热 虚实
阳证 表证 热证 实证
阴证 里证 寒症 虚症

药物性能阴阳归纳

阴阳 四气 五味 升降浮沉
温热 辛甘(淡) 升浮
凉寒 酸苦咸 沉降

3. 五行学说

1. 五行概念

“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行”是指运动变化。五行,既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后来人们把五种物质的属性加以抽象推演,不再特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本身,而是抽像的哲学概念,古人运用抽象出来的五行特性,采用取象比类和推演络绎的方法,将自然界中的各种物质和现象分归五类,并以“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解释各种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

2. 五行特性

木的特性:具有树干曲直,向上向外舒展特性。引申为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火的特性:具有炎热、上升、光明的特性。引申为温热、升腾、光明等性质。土的特性:具有生化、载物特性。引申为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金的特性:具有刚柔相济特性。引申为沉降、肃杀、收敛、洁净等性质。水的特性:具有滋润、向下特性。引申为寒凉、向下、滋润、闭藏等性质。

3.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自然界 自然界 自然界 自然界 自然界 自然界 自然界 五行 人体 人体 人体 人体 人体 人体 人体
五音 五味 五色 五化 五气 五方 五季 五行 五脏 五腑 五官 五体 五志 五液 五脉
小肠
湿 长夏
西 大肠
膀胱

4. 五行的基本内容

相生:既资生、助长、促进,相生顺序。

graph LR
    A[木] --生--> B[火] --生--> C[土] --生--> D[金] --生--> E[水] --生--> A

相克:既制约、克制、抑制,相克顺序。

graph LR
    A[木] --克--> B[土] --克--> C[水] --克--> D[火] --克--> E[金] --克--> A

五行制化:是指五行相生与相克结合的自我调节,通过五行负反馈效应,整体上维持稳定与协调。

graph LR
    A[木(我)] --> B[(子)火(我生)]
    A --> C[(所胜)土(我克)]
    D[(所不胜)金(克我)] --> A
    E[(母)水(生我)] --> A  

五行胜复:指五行中的一行亢盛,则按相克顺序,引起所不胜(既复气)旺盛,以制约该行的亢盛,使之复归于常。以木为例:

graph LR
    A[木(+)] --> B[土(-)] --> C[水(+)] --> D[火(-)] --> E[金(+)] --金克制木使木亢盛归于零--> A

五行相乘与相侮:相乘与相克顺序一致。相侮与相克顺序相反。

graph LR
    A[木] --相乘--> B[土] --相乘--> C[水] --相乘--> D[火] --相乘--> E[金] --相乘--> A
    B -.相侮.-> A -.相侮.-> E -.相侮.-> D -.相侮.-> C -.相侮.-> B

五行母子相及:母病及子指某一行的异常,影响到其子行。子病及母,指某一行的异常,影响到其母行。

5. 五行学说在中医的应用

能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 肝属木,木有生长生发特性,故肝喜条达而恶抑郁。
  • 心术火,火油温热特性,故心阳具温煦作用。
  • 脾属土,土生化万物,故脾运化水谷、水气作用。
  • 肺属金,金有清肃收敛特性,故肺具有肃降作用。
  • 肾属水,水有滋润向下特性,故肾阴滋养全身作用。

能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

  • 五行相生说明脏腑关系,水生木,肾生肝,肾藏精以滋养肝血。木生火,肝生心,肝藏血以济心。火生土,心生脾,心之热以温脾。土生金,脾生肺,脾化水谷精微以充肺。金生水,肺生肾,肺气肃降以助肾。
  • 五行相克说明脏腑关系,金克木,肺克肝,肺气清肃下降,可以制约干漆的升发太过。木克土,肝克脾,肝气条达,可以疏泄脾气的壅滞。土克水,脾克肾,脾主运化水湿,可以防止肾水的泛滥。水克火,肾克心,肾水上济于心,可以制止心火的亢烈。火克金,心克肺,心火之阳热,可以制约肺气的清肃太过。
  • 在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格中,五行又将五脏与自然环境联系起来,从而能产生更多推理判断,达到“天人相应”的整体挂念。

五行学说知道治则治法:

graph LR
    A[五行学说] --> B[相生规律]
    A --> C[相克规律]
    B --> D[补母]
    B --> E[泻子]
    C --> F[抑强]
    C --> G[扶弱]
    D --> H[滋水涵木法] --> I[滋肾养肝]
    D --> J[培土生金法] --> K[健脾补肺]
    D --> L[金水相生法] --> M[滋养肾肺]
    D --> N[益火补土法] --> O[温肾健脾]
    E --> P[肝火泻心法] --> Q[清心火治肝火]
    E --> R[心火泻胃法] --> S[泻胃火治心火]
    F --> T[抑木扶土法] --> U[疏肝健脾]
    F --> V[泻南补北法] --> W[泻火补水]
    G --> X[培土制水法] --> Y[温补脾阳治水湿停聚]
    G --> Z[佐金平木法] --> AA[泻肝清肺]

结语

本章要点,知道五行概念,掌握五行内容及规律,通过五行能推演五脏功能、生理关系、疾病的治则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