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中医概览-1
引言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文化体系中最为灿烂的明珠。中医学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本博文是 《中医基础》
博文系列的 第一篇。中医智慧可以说博大精深,治疗疾病有些办法极为巧妙,让我们一起学习了解中医,踏上中医之路。
1. 中医基本概念
中医发祥于中国古代,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以自然科学为主体,以人为研究对象,探讨人体生、长、状、老、已的生命规律。同时受古代哲学思想如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中医以 天人合一
的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 自然治自然
为手段。并以人为中心,将人与自然、社会三者紧密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去探讨生命过程及疾病防治的规律。强调心理因素、体质因素及社会、环境因素对疾病的影响。要求医者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与其他医学模式比较,中医更具人文关怀。
2.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1。《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1. 奠基阶段
先秦、秦、汉时期为中医学奠基阶段,总结了人体结构、生理、病因、诊法、辩证、治则、方剂和中药等各个领域的理论,形成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为后世中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的学术成绩主要体现四部代表性经典著作,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该书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共18卷162篇。作者不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成书于西汉时期的《难经》,相传系秦越人扁鹊所撰,该书是对黄帝内经的补充与发展。成书于东汉末年的《伤寒杂病论》,该书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两部分,《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要略》载方262首,两书载方269首,使用中药多达214味,《伤寒杂病论》被誉为“方书之祖”。作者张仲景,提出了著名的 以六经论伤寒
以脏腑论杂病
的思想以及 理、法、方、药
在内辩证论治原则。成书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作者不详,收录365味中药,并根据有毒无毒划分上、中、下三品,并将药物分 寒热温凉
四性,酸苦甘辛咸
五味,该书奠定了中药理论体系。
2. 成长阶段
魏、晋、隋、唐时期为中医学成长阶段,这一时期在秦汉基础上有了进一步发展。主要学术代表作有成书于晋代的《针灸甲乙经》,作者皇普谧,为目前发现最早的针灸学专著。成书于晋代的《脉经》,作者王叔和,确立 寸口诊脉
法,是我国最早的脉诊专著。成书于隋代《诸病源候论》,作者巢元方,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和证候学专著。成书于唐代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其中《备急千金要方》一书载方5300首。作者孙思邈,两书详细阐述了医学理论、诊法、治法、方剂、食养等,代表唐代的医术水平。
3. 创新阶段
宋、金、元时期为中医学创新阶段,由于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出现了思想的革新,促进了中医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主要学术代表作有成书于宋代的《三因极一病症方论》,作者陈言(无择),提出了著名的 三因学说
,把复杂病因分为内因、外因、不内不外因。成书于宋代的《小儿药证直诀》,作者钱乙,提出以 五脏为纲
的儿科辩证方法。同时还出现了医学流派,最具代表是刘完素、李东垣、张从正、朱丹溪,被称为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提出“火热论”,认为外感“六气皆从火化”,被称为寒凉派。李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善用温补脾胃之法,被成为补土派。张从正提出“古法不能今用”,主张先祛邪,善用“汗、吐、下”三法,被称为攻邪派。朱丹溪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创立“相火论”,善用养阴方药,被称为滋阴派。
4. 成熟阶段
明清时期是中医学的成熟阶段,这一时期众多医家编著了大量医书。成书于明代的《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载药1892味,将药按照自然属性分类,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成书于明代的《类经》《景岳全书》,作者张景岳,《类经》是对《黄帝内经》的注释,《景岳全书》是他毕生临床经验总结。成书于清代的《医林改错》,作者王清任,该书研究解剖病提出淤血理论,并创立了一系列活血化瘀方剂。明代赵又可在《难经》基础提出“命门学说”。明代李中梓提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成书于明代的《瘟疫论》,作者吴有性(又可),提出戾气学说。成书于清代的《温热论》,作者叶天士,创立“卫气营血辨证”。成书于清代的《温病条辨》,作者吴鞠通,创立“三焦辩证方法”。
5. 近代阶段
在辛亥革命至抗日战争爆发期间,有过80多所中医学校,当时影响较大的有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浙江兰溪中医专门学校、北京国医学院、华北国医学院。近代一些医学名家,如朱佩文、张锡纯等。
3. 中医理论体系的特色
中医理论融合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哲学思想,这些哲学思想奥妙且深邃,是中医学独特的特色。辩证论治是中医的诊治模式,可以因人、因时、因地治宜及个性化诊疗。中药纯天然,我国有中药材12800多种,历史医籍记载方剂10万多首。中医学更注重“重预防、治未病”的思想,是保健的重要理念,人类生存智慧最突出的体现。总结来说整体观念、恒动观念和辨证论治是最基本的三大特色。
4. 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学还受儒家、道家、佛教等哲学思想影响。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儒家思想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道儒两家有一些相同点,比如都认同《周易》、阴阳五行学说。不同点是,道家处事主张“道法自然”,儒家则提倡严格的社会规则。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理念。
5. 结语
通过中医概览,了解中医历史,知道中医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中医对治疗疾病的观点。更能了解中国的历史,不禁感叹,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孕育出如此伟大的中医文化。
-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两汉时期: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 ↩︎
文章作者 会写代码的小郎中
上次更新 2025-03-16
许可协议 CC BY-NC-ND 4.0